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应用实时超声造影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及ACQ定量分析软件,探讨肝脏微小恶性肿瘤超声造影的动态血流灌注增强模式、灌注参数变化的特征,以病理诊断为标准,分析不同组织来源的肝脏微小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和定量参数的变化,为临床诊断鉴别、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10年2月超声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病变直径≤2cm)而病理证实为肝癌的39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配备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及ACQ定量分析软件的Acuson 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超声检查。先用灰阶超声对肝脏进行扫查,重点观察并记录肝脏病灶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回声特征,再用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显示其血流分布情况,然后选择病灶的最佳切面,切换为CPS造影模式,在注入造影剂SonoVue的同时启动内置录像记录,实时观察整个病灶的动态血流灌注过程,观察病灶的血流灌注增强模式。造影结束后,启动ACQ定量分析软件分析造影的图像资料,获取定量灌注参数。以上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 39例病理确诊病理中,肝细胞性肝癌22例,胆管细胞性肝癌3例,转移性肝癌14例。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肝细胞性肝癌86%(19/22)、胆管细胞性肝癌67%(2/3)、多血管型转移性肝癌75%(6/8)、少血管型转移性肝癌83%(5/6)。 2.超声造影增强方式 本细所有的肝癌在超声造影的过程中均见增强,不同类型肝癌的增强方式不同。当肝癌增强达峰值时:肝细胞性肝癌多呈整体增强的比例(82%),明显高于多血管转移性肝癌(38%)(P<0.01)、少血管转移性肝癌(0%)(P<0.01);多血管转移性肝癌呈斑片状增强的比例(50%)明显高于肝细胞性肝癌(14%)(P<0.01)、少血管转移性肝癌(17%)(P<0.01);少血管转移性肝癌呈环状增强为主,呈现环状增强的比例(83%)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5%)(P<0.01)、多血管转移性肝癌(12%)(P<0.01)。 3.超声造影灌注参数分析 达峰时间(TTP):肝细胞性肝癌、多血管转移性肝癌和少血管转移性肝癌组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峰值强度(PI):各组病理类型肝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造影的动态血流灌注增强模式和定量灌注参数变化的特征,能够反映肝微小恶性肿瘤血管血流分布情况及灌注量,为肝脏不同组织来源的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提供客观指标,为临床诊断鉴别、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