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蔬菜的消费大国,有害蔬菜的波及范围大,搞好蔬菜质量安全管理有助于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提升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不断探索建设食品安全的新体系。但我国目前的蔬菜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可追溯体系由于其明确潜在责任等特点,近来作为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为大多数国家所推崇。建立以批发市场为平台、各类蔬菜供货商为主体、政府相关部门有效监管的可追溯体系将是保障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
本文在系统地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供应链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蔬菜批发市场供货商实施可追溯体系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在此框架下,基于浙江省杭州、嘉兴、宁波、温州地区322个蔬蔬菜批发市场供货商的实地调研数据与资料,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市级和县级蔬菜批发市场的可追溯概况差异、蔬菜入场可追溯和出场可追溯比例差异,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供货商实施可追溯体系行为的影响因素。另外,基于对杭州市农业局相关人员和杭州市余杭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管理委员会相关人员的访谈记录与资料,设计并回收了针对食品质量安全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的调查问卷,概括了政府相关部门对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本文从蔬菜批发市场供货商层面和政府部门二维层面揭示了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实施机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浙江省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实施比例不高,蔬菜供应链上各相关主体仍未充分参与;供货商实施可追溯体系的行为受获取方式、入场登记、政检频率、售菜年限、收入比例、相对规模、制度认知显著影响;各蔬菜批发市场均未有效执行可追溯体系的现有配套制度;政府相关部门对蔬菜供应链各环节的管理工作艰巨;地市级以上的批发市场与县级批发市场在可追溯体系的实施方面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