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黄旗地区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对土壤矿物的溶解和水溶性氟含量的影响研究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是地球早期的生命体,是地质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在矿物的风化、土壤形成以及有害物质的降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土壤氟是地下水氟的主要来源,其中,土壤水溶性氟是直接影响地下水氟浓度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对土壤以及富氟矿物中氟溶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对于微生物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了解较少。本文以微生物对矿物的溶解作用以及土壤氟溶出的影响为研究目的,揭示细菌在高氟区土壤氟溶出过程中所起作用,有望完善土壤和浅层地下水氟污染的形成理论。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镶黄旗土壤理化性质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从镶黄旗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土壤水溶性钾、钙、镁、硅、氟含量分别为0.1-2.5 mg/kg、0.42-23.6 mg/kg、0.575-3.875 mg/kg、4.31-47.45 mg/kg、1.0-3.9 mg/kg。水溶性氟含量随土壤深度、p H和电导率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与p H为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电导率为显著相关关系(P<0.05)。(2)微生物群落调查分析。对采样地不同高度与深度土壤中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后随机选出225个菌落作为当地可培养细菌的代表,通过16S r RNA基因分类测序,并按照97%的分类阈值将其分为10个操作分类单元(OTU),结果显示:Bacillus占总培养菌落的95.06%。另外,Arthrobacter占0.45%,Paenarthrobacter占0.9%,Acinetobacte占0.9%,Lactococcus占2.69%。为深入调查当地土壤微生物分布,进行16S 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Bacillus在当地微生物群落中仍为优势菌种,所占比例为31.47‰,Arthrobacter占53.209‰,Acinetobacte占2.049‰,Lactococcus占2.079‰。从上述10个OTU中随机选择1株作为本OTU的代表菌,其中包括菌株7C4、7C5、7C9、1B16、1B18、1C12、1C24、4A24、4B21、1A25用于后续实验。(3)土壤代表菌对常见矿物的溶解与沉淀影响。在土壤溶液中研究了10株代表菌对黑云母、正长石、方解石、萤石等常见矿物的溶解和沉淀作用。结果表明:与无菌对照相比,代表菌能够加速黑云母、正长石溶液中钾离子的溶出,也能促进萤石中氟的溶出。虽然代表菌能增加方解石中钾离子的溶出,但含方解石的无菌对照体系中钙的浓度却高于有菌体系,这可能与钙离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二次沉淀有关。将10株代表菌加到不含矿物的土壤溶液中,发现在培养过程中土壤溶液p H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说明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释放的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可能是使矿物发生分解的原因之一。(4)土壤代表菌钙沉淀潜力和机理分析。10株土壤代表菌于B4培养基中培养结果表明:所有含菌培养液中钙离子浓度均显著降低,且可以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对沉淀进行分离,经XRD分析发现其主要成分是方解石,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生成的方解石沉淀紧密附着在菌体表面。对微生物诱导钙沉淀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代表菌可能通过碱化微环境、提供凝结成核以及碳酸酐酶作用等机制诱导碳酸钙的沉淀。(5)土壤代表菌对土壤水溶性氟含量的影响。将10株代表菌于无菌土壤中培养,讨论其对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影响,结果显示:10株代表菌中有8株可显著提升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4株可以显著提升土壤p H,10株菌均可降低土壤中水溶性钙离子含量,土壤水溶性氟含量与p H呈正相关(P<0.01),与钙离子含量呈负相关(P<0.05)。据此推测土壤水溶性氟含量的增加与代表菌提升土壤微环境p H及其钙沉淀作用有密切关系。本文以当地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土壤氟溶出的影响,丰富了高氟区氟污染的形成理论。
其他文献
自然禀赋对农业生产影响大且难以改变,热量资源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无法或缺的因子,是决定农业结构、种植制度的重要因素,其数量及配置受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分析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明确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评价热量资源利用情况、提出高效利用资源适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东部四盟市(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及呼伦贝尔市)为例,基于研究区域及周边气象站点气象日值数据,以≥10℃积温为基础,采用M-
学位
运用模型思考是科学家研究与探索的思维方式,模型方法是化学学科研究和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新时代课程改革要求科学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要在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模型认知能力作为化学学科关键能力,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开展对学生模型认知能力测查研究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我国新时代化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宗旨相切合。电解质水溶液是高中
学位
近年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内蒙古东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旱灾频发,成为造成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内蒙古东部作为玉米的主要种植区之一,研究干旱对玉米物候期及产量的影响对制定缓解玉米减产措施,保障气候变化背景下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和Landsat 8 OLI(Opera
学位
对甲基醚类化合物氧化生成有毒有机物的反应机理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但受实验条件所限,部分化学反应只能测出小范围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以及同一反应在同一温度下的速率常数。对于反应速度快、难控制、有毒、易挥发的甲基醚类化学反应,实验上更难检测或捕获到反应中间体,无法搞清这类反应的真实机理。借助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优势,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甲基醚类化合物的氧化反应的反应物、过渡态、中间体和产物进行
学位
作为稀土发光材料基质之一的硅酸盐因其丰富的来源、广泛的工艺适应性、较高的稳定性、激发/发射谱带宽等特点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本文选用AxBSi O4(A=Li/Na/K,B=Ca/La)为基质,Eu3+、Tb3+为发光中心,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稀土离子掺杂的单色荧光粉,通过XRD、IR、TG-DTA、TEM、荧光光谱和计算的CIE色坐标表征了材料的结构、探究了材料的发光性能。以溶胶-凝胶
学位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我国水中污染物种类与浓度日渐增加。因此寻找一种氧化效率高、绿色、工艺简单的污水处理技术迫在眉睫。高级氧化技术中的电氧化法由于其对有机污染物可无选择性氧化、反应迅速等优点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该方法利用电极表面上产生的强氧化性物质去除污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其中较为常见的氧化剂为过氧化氢(H2O2)。H2O2的来源主要是氧气通过2电子氧还原反应(2e-
学位
利用线型含氮杂环配体、有机羧酸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进行溶剂热反应为研究思路,制备结构新型的金属有机骨架,并解析其晶体结构。通过调节氮杂环配体含氮原子数量及位置、羧酸配体的种类、金属盐的种类、溶剂以及反应温度,达到自组装调控金属有机骨架的结构、维度、孔道形状和尺寸的目的,制备出结构新颖的MOFs。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热重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变温磁化率、荧光光谱等对获得的MOFs材料进行分
学位
凌源县地处辽宁省西部,在清代,曾是边外蒙古与边内汉地的交界地,属于喀喇沁左翼旗旗地之内,在乾隆年间,先后经历塔子沟厅、建昌县等建置演变,其建置初期完全属于蒙旗境域。由于内地移民的增加以及农耕的进一步渗透,早期喀喇沁蒙古人因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日益贫穷化,拉开了向北迁移的序幕。清末民初,当地政治形势的动荡,进一步加速了蒙古人往北跨旗流动的步伐。随着喀喇沁左翼旗的移民开垦,大量汉族移民的流入与喀喇沁
学位
《八沟厅备志》是记载清朝八沟厅地区的一部地方志。作者张镠,作为八沟厅第一任理事同知,上任后深感八沟厅地区文献无征,无以传信于世,于是利用案牍之余,撰写出此书。张镠在编纂完成后,命其属下人员抄录副本藏于衙署,未进行刊刻,待后人编修方志时提供参考。此后,八沟厅地区并无修志,《八沟厅备志》成为唯一的八沟地区地方史志,文献价值与史料价值极高。《八沟厅备志》一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舆地志,详细的记载了八沟厅
学位
最近我国北方地区由臭氧引起的区域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BVOC)为区域环境臭氧形成的重要前驱物之一。欲控制我国北方地区臭氧污染有必要明确内蒙古高原生态系统BVOC排放量对区域环境臭氧污染影响。内蒙古高原草原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BVOC排放量的研究较多,但农田生态系统BVOC排放量及排放规律方面的研究甚少。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