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做出的重要部署,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系统,为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而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是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这两类学校的建设,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必然要求与现实保障。本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以贵州省淤泥彝族乡为调查点,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了解淤泥乡教育的发展概况。并选取两所典型的乡村学校为个案,探究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障碍,从而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振兴提出可行性对策与建议。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在理论上厘清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民族地区乡村学校自身的独特性,从而为因地制宜地开发本土课程,以及构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发展路径提供思路。其次,以个案的形式呈现两所不同类型乡村学校的发展状况,分别从纵向的历史角度考察M小学的发展历史,分析小规模学校兴盛与衰败背后的历史因素;又从横向的现实角度考察J小学的教学环境,探究乡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薄弱环节,分析阻碍乡村学校振兴的现实因素。再次,从乡村教育的价值理念、乡村学校的外围环境及乡村学校的内部动力等三个方面,分析民族地区乡村学校振兴面临的现实障碍。研究发现,乡村教育价值观的功利化、乡村家庭支持的物质化、家校合作的形式化、乡村儿童学业态度的消极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的失衡化以及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表面化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发展。最后,提出振兴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可行性策略。其一,正确认识乡村学校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有限性,肯定乡村教育对于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重塑乡村教育价值观。其二,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丰富乡村儿童的业余生活和精神世界;完善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确保乡村儿童安全入学;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促进乡村居民就近择业,帮助乡村家长回归家庭,从而为乡村儿童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其三,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经济待遇与生活待遇,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实行多元的评价考核方式,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加大经济投入,完善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