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在肝脏及其他脏器沉积从而造成脏器损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全球发病率约为1:3万‐1:10万。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收集2012年12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被明确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凝血常规、肝功、铜生化、K-F环及基因检测等相关结果,对其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探究各临床表型的临床特征及与基因突变的关系。研究方法:通过获得患者本人或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们共收集了11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基本信息、首发症状、血常规、凝血常规、肝功、血清铜、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K-F环及基因突变位点等资料。其中31名患者的血清样本送至基因检测中心,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找出突变位点,并查找ATP7B基因数据库,与目前已经发现的基因突变位点对比,以期发现新的基因突变位点。本研究应用R 4.0.2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卡方检验比较各指标在分型之间的差异。当双侧P<0.05,本研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此明确各临床表型的特征。研究结果:1、我们对收集的116名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总结分析,根据首发症状及临床表现分成肝型(80,69.0%)、脑型(18,15.5%)、混合型(18,15.5%),肝型患者起病年龄相对较早,34.6%的肝型患者在7-14岁起病,脑型及混合型患者多于15-35岁起病(分别占各表型总人数的83.3%和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对该116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肝功能指标分析,其中肝型患者的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升高明显,呈双向升高趋势,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81.6(50.9,127.1),81(32.2,160.4),脑型患者的AST及ALT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9.2(21.2,44),27(18.2,37),混合型患者的AST及ALT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37(27.5,55),23.7(19.8,41.1),肝型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最重,混合型患者次之,脑型患者肝损伤最轻。AST及ALT在不同临床表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型患者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在三组中最高,为190.6(97.5,287.4),脑型及混合型患者ALP水平分别为89.3(71.2,160.2),79(63.6,104.3),且ALP水平在不同临床表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肝型患者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为1.89(1.35,2.29),脑型患者FBG为2.15(1.67,2.43),混合型患者FBG水平为1.63(1.08,1.98),不同临床表型与FBG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脑型患者(ceruloplasmin,CP)水平为0.02(0.02,0.02),肝型及混合型患者CP水平分别为0.04(0.02,0.07),0.05(0.03,0.06),且肝型与脑型、脑型与混合型患者的C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本研究中共有85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K-F环检测,结果表明肝型患者K-F环阳性率为45.2%,脑型患者K-F环阳性率为100%,混合型患者K-F环阳性率为66.7%,且K-F环阳性率在各临床表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12名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有8名患者为女性(66.7%),血清转氨酶以AST升高为主,ALP水平明显降低,所有患者的ALP/TBi L<2,有4名患者AST/ALT>4。其中24h尿铜、血清铜及血清游离铜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游离铜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共有7名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预后评分≥11分,预后评分>11分的3名患者ALP低于40U/L,且肝移植是最佳治疗方案。7、于31例行ATP7B基因检测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共检测出21种突变位点,分别为c.3818C>T、c.2621C>T、c.1708-5T>G、c.2294A>G、c.3517G>A、c.2930C>T、c.2333G>T、c.2975C>T、c.3305T>C、c.2447+5G>T、c.2906G>A、c.3443T>C、c.1543+1G>T、c.3877G>A、c.3889G>A、c.3809A>G、c.3859G>A、c.4066-6C>T、c.3104G>T、c.2755C>G、c.3056A>C,全部为杂合突变,其中复合杂合突变占54.8%。共发现2种热点突变,分别是8号外显子Arg778Leu(c.2333G>T)(29.1%)和11号外显子A874V(c.2621C>T)(19.4%)。8号外显子上c.2294A>G突变位点倾向于发生在肝型患者中。共发现1种新发突变位点,即c.1708-5T>G,该基因突变位点位于4号内含子。8、21个基因突变位点中主要包括错义突变17种(81%),剪接突变1种(4.8%),临床意义不明突变3种(14.2%),所有突变位点均为杂合突变,有17名患者被检测出2个及以上基因突变位点,即复合突变,占总人数的54.8%,其余14名患者只有1个基因突变位点,即占总人数的45.2%。8名年龄≤14岁的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突变均为杂合子突变,以复合杂合子突变为主(60%)。其中有2例年龄均为14岁的患者发生了16号外显子的c.3517G>A基因突变。结论:1、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年龄、AST、ALT、K-F环、CP及FBG方面在不同临床表型患者中存在差异。2、发现吉林地区两种热点突变,分别是8号外显子Arg778Leu(c.2333G>T)和11号外显子A874V(c.2621C>T)。共发现1种新发突变位点,为c.1708-5T>G。8号外显子上c.2294A>G突变倾向于发生在肝型患者中。发生16号外显子的c.3517G>A基因突变的患者更倾向于发生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3、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发病女性患者居多,患者以AST升高为主,ALP降低明显,预后评分>11分的3名患者ALP低于40U/L。血清铜、血清游离铜及24h尿铜明显升高,血清游离铜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其中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预后评分≥11分的患者,肝移植是最佳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