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大小肠双充盈法CT肠道成像(CTE-WE)联合肠系膜CT血管成像(CTA)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本院就诊病人共89例(男32例,女57例,年龄2~77岁,平均年龄49.1岁),在30分钟内分6次口服2.5%等渗甘露醇水溶液1800ml(儿童减半),并于开始口服溶液时的第25分钟肌注山莨菪碱10mg,肌注山莨菪碱后间隔30-40分钟,移步至CT扫描床经肛门缓慢注入温开水600-700ml。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轴位双期增强,对门脉期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其中小肠主要进行标准MPR,冠状位、矢状位重建;结肠主要进行MPR斜矢状位、斜冠状位及斜轴位重建;对动脉期和门脉期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分别重组肠系膜动脉、静脉;再对动脉期横断面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重建。规定同一段肠管出现单处或多处同类病灶时均记为一段,同一段出现两类病灶则记为两段,以此类推。由2位高年资诊断医师一起进行图像分析,意见分歧时通过讨论达到共识:(1)选取动脉期、门脉期的横断面和MPR图像采用腹部窄窗观察小肠、大肠肠壁和黏膜,门脉期腹窗观察有无淋巴结肿大、肠系膜和网膜改变;利用动脉期的MIP、VR观察肠系膜动脉,并利用门脉期的MIP观察肠系膜静脉;(2)小肠病变定位方法:先根据Cole分组法对病变肠管进行定位,然后利用动脉期图像重建出病变肠管的肠系膜动脉分支,来确定位置,评价大小肠各段病变累及情况;(3)按小肠长短和重叠分布程度分为密集型、均匀型和离散型;测量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各段小肠的最大管外径,评估大肠评价范围是否全面,小肠充盈度采用4分法评估:l分=差;2分=中等;3分=良好;4分=优秀。(4)结合消化道内镜、手术或内镜活检标本的病理和临床(临床症状、体征、治疗、生化检验、随访)确定影像诊断。结果:89例患者对检查的耐受度为96.6%(86/89),61例(68.5%)充盈优秀,23例(25.9%)充盈良好,5例(5.6%)充盈一般。空肠上段充盈相对较差,回肠远段充盈最好,大肠评价范围全面86例(96.6%),回盲部显示良好89例(100.00%),小肠分布:7例呈致密型分布,26例为分离型,27例为均匀型。本研究CTE共发现46例75段异常,43例正常,CT结肠水灌肠(CT-WE)共发现33例62段病变。肠系膜CTA共检出39例异常。CTE-WE共发现61例137段异常,28例正常。在CTE发现46例异常中,CT-WE发现22例38段表现异常,占CTE发现异常总数的47.8%(22/46),同时累及大肠、小肠为同类病变共17例57段,占CTE发现总异常的36.95%(17/46),所累及肠段占总病变肠段的41.6%(57/137);在CTE未发现异常的共43例中,CT-WE发现13例18段表现异常,占CTE正常总数的30.2%(13/43),占总病变肠段总数的13.1%(18/137);CTE-WE与CTE对肠道疾病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E-WE联合肠系膜CTA共检出63例异常,26例正常。在CTE-WE发现的61例病变中,肠系膜CTA见异常表现共37例,占CTE-WE检出病变总数的60.7%;在CTE-WE未发现病变的28例中,肠系膜CTA发现异常2例,占CTE-WE检出病变总数的7.1%;CTE-WE联合肠系膜CTA与CTE-WE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50)。经内镜、手术所见及病理证实的明确病变部位34例38处异常,使用Cole分组法准确定位诊断了21处小肠病变,准确率55.2%;联合CTA准确定位诊断了37处小肠病变,准确率97.3%,CTE联合CTA定位法与Cole定位两者准确性存在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减少口服甘露醇等渗液和灌肠的水量,并延长肌注解痉剂后至扫描的间隔时间,减轻小肠受过度扩张胃和大肠的挤压,协调胃、小肠、大肠充盈之间的矛盾关系,使小肠、大肠均获得良好充盈显示。(2)回肠末端及回盲部为肠道病变的好发部位,本研究通过口服水剂与水灌肠两种对比剂引入方式,使回肠末端、回盲部达到100%显示良好。(3)CTE-WE使小肠和大肠实现同时充盈显示,扩展了肠道疾病的评价范围,尤其有利于大、小肠同时受累及的多发病变的检出。(4)CTE-WE除可检出小肠病变及小肠、大肠同时受累病变外,还有利于结肠意外病变的发现。(5)CTE-WE联合肠系膜CTA能够提供肠道相关病变的血管征象,有利于完整显示疾病影像表现和确立影像诊断。(6)CTE-WE联合肠系膜CTA能够提高小肠病变影像诊断的定位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