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 V)HPV16-E6蛋白在正常外阴组织、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on-neoplastic Epithelial Disorders of Vulva, NNEDV)、外阴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vulva,VSCC)中的表达,探讨HPV16-E6蛋白是否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病因及与外阴鳞癌的相关性,为发现外阴组织的潜在恶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16-E6在正常外阴组织15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组织40例及外阴鳞癌组织45例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HPV16-E6在不同外阴组织中的表达:HPV16-E6蛋白在正常外阴皮肤组无表达,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组(NNEDV)及外阴鳞癌组(VSCC)中均有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66.67%,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三组间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按照检验水准a=0.05,所得结果(χ2=24.466 P=0.000),认为总体阳性率表达有显著性差异。三组间的两两比较,调整检验水准a为a’=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其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物主要位于细胞核及部分胞浆。在NNEDV组中,HPV16-E6蛋白在鳞状上皮增生型及硬化性苔藓型阳性率分别为35%、25%,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鳞状上皮增生组较正常外阴皮肤组升高(P<0.05),较外阴鳞癌组降低(P<0.05),硬化性苔藓组较正常外阴皮肤组升高(P<0.05),较外阴鳞癌组降低(P<0.05)。2、HPV16-E6在外阴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6.67%,随着临床分期逐渐增高,阳性率表达逐渐增高,两两比较时改检验水准为a’=0.017,Ⅰ期和Ⅱ期比较,Ⅰ期和Ⅲ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Ⅱ期和Ⅲ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逐渐增高,阳性率表达逐渐降低,两两比较时高分化和低分化比较,中分化和低分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高分化和中分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外阴鳞癌中有淋巴结转移者HPV16-E6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PV16-E6蛋白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正常外阴皮肤组织升高,提示HPV感染可能是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一个病因。2、HPV16-E6蛋白在正常外阴皮肤组织中无阳性表达,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组织、外阴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且在外阴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肿瘤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推测HPV16-E6蛋白阳性率升高可能与外阴鳞癌发生、病变进一步发展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