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特性和欧洲边界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他者的交往和碰撞,在此过程中欧洲边界和身份逐渐明晰。奥斯曼土耳其作为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他者,很大意义上使得欧洲人从土耳其形象中揽镜自鉴,从而强化了欧洲身份与认同的构建。16世纪,随着苏莱曼大帝的继任,奥斯曼帝国的势力可谓是达到顶峰。与此同时,欧洲的技术革新及印刷术的出现,使得知识获得广泛传播;人文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地图绘制技术以及新天文学正在成熟;宗教改革如火如茶。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土耳其与欧洲不断碰撞,西方成为其最主要的交往对象,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对欧洲产生了巨大冲击,加之宗教的不同,造成了欧洲人极大的恐慌,随之而来便是欧洲对土耳其人形象的变化。从欧洲及基督教文明的视角来看,土耳其就是“世界的恐怖之源”、“残忍的异教徒”的典型代表。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无疑加剧固化了土耳其这一负面形象在欧洲的建构。在15至17世纪土耳其帝国疯狂扩张的巅峰时期,土耳其与欧洲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欧洲对土耳其的排斥与对抗,这种排斥受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图以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勒班陀海战为典型人物与事件去探讨16世纪欧洲人对土耳其的形象,从而对欧洲身份构建进行研究与思考。同时,力求对土耳其当前申请加入欧盟产生的困境提供一种长时段的历史视角,为中国与欧洲国家的交往提供历史经验,进一步就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进行历史性反思。本文包含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考察16世纪之前的欧洲,探究欧洲人对土耳其形象的转变,分析人文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伊拉斯谟对当时欧洲及土耳其的看法,了解基督徒如何成为欧洲人。14世纪以来,土耳其对欧洲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尤其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打击了之前引以为豪的西方。教皇及基督徒们,沿袭了“十字军东征”的宣传,他们打着讨伐“异教徒”的口号,煽动所有欧洲人维护自己的领地和宗教,号召对土耳其人发起战争。而伊拉斯谟作为人文主义代表与和平的使者,对当时的欧洲进行了批评与抨击,他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理性分析对土耳其战争的合法性与必要性,认为欧洲君主们打着所谓正义的口号,实际上抱着复仇与追求权力、野心的想法,事实上,可以避免战争用一种基督式的温和对待土耳其人。第二部分:聚焦于马丁·路德作为一个宗教改革领袖对当时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看法,分析其于1528年写的《对土耳其的战争》一文,探讨路德对土耳其态度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从宗教的角度查看欧洲对土耳其人的态度。16世纪使得土耳其权力巅峰与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碰撞,新教国家把土耳其的进攻解读为上帝对天主教的惩罚。作为宗教改革旗手的路德,对于土耳其人威胁的反应,既相似于普通的欧洲人,更有其鲜明的宗教改革鼓吹者的特点。为了推动新教的改革,路德把土耳其看成“上帝之鞭”和“反基督者”,并把土耳其人描述成贪婪、残酷的形象。第三部分:重点分析1571年欧洲基督同盟与奥斯曼帝国在希腊勒班陀展开的一场海战,通过对其战争背景、经过的简述,透析这场海战对欧洲人的重要性并探究欧洲看待土耳其形象的变化。勒班陀海战从结果来看,是神圣同盟的胜利,也使得奥斯曼帝国失去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而这一海战的意义不仅如此,它结束了基督徒对土耳其人的恐惧之感,对基督教文明重新拾起信心,使欧洲人备受鼓舞。尽管奥斯曼土耳其并没有停止其扩张脚步,但是欧洲人对土耳其的态度不再是之前的恐惧之感。第四部分:通过强调16世纪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意义,透析16世纪三大典型性事件与土耳其的关系。从形象理论角度来探讨16世纪的欧洲对土耳其形象的变化,并对形象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形象理论对于不同文化的交往具有重要意义,它往往是界定自我与他者的重要因素。同时,形象深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容易固化与陈式化,从而影响到当下与未来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和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