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冠脉造影阴性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左心室解剖结构、功能的差异以及静息态下心肌灌注的变化;探讨两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左心心肌灌注指数的相关性以及两者室间隔厚度与室间隔透壁灌注指数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材料与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月期间本院就诊患者或正常体检人员23人,包括正常对照组(11人)、冠脉CTA阴性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组(即实验组,12人)。本研究采用东芝320排CT(Aquilion One,日本东芝医疗器械公司)进行心脏全心动周期扫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于肘前静脉预置入20G静脉留置针,根据患者体重指数,以4~6ml/s速率注入40~60ml非离子对比剂,后以相同速率注入30ml生理盐水。扫描范围:自气管分叉至心脏膈面下1.5cm,屏气扫描。扫描参数:根据患者体重指数,管电压设为100或120 kV,自动管电流。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依据患者心率自动确定心动周期曝光范围,扫描1~2个心动周期。采用Sure Start软件智能触发或手动触发扫描,在降主动脉处设定感兴趣区,阈值为240HU。然后在获得的图像上测量左心房、左心室腔径及左心室壁厚度等数据,把原始数据重建为10个间隔为10%的时相,再将重建数据调入心功能分析软件,获得ESV、EDV、SV、EF、CO、LVMM、LVMI等数据。运用Vitrea FX后处理站心肌灌注软件对心脏75%R-R间期的图像进行分析,将左心室壁划分为共16个节段,分别得到静息态心肌灌注透壁指数(TPR)。对以上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左心平均TPR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室间隔厚度与室间隔平均TPR的相关性;对CT冠脉造影图像质量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1、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的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分别为:0.744、0.750,两组图像质量的一致性良好。实验组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临床资料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受检者的辐射剂量为5.64±2.07m SV。2、实验组的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ISTsys)为1.40±0.25cm,对照组为1.22±0.13cm,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5)。实验组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STdia)为0.98±0.17cm,对照组为0.84±0.08cm,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5)。而实验组的射血分数(EF)、左心室收缩末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EDV)、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心肌质量(LVMM)、左房前后径(LADsys)、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IDsys)、收缩末期左室后壁厚度(PWTsys)、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IDdia)、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PWTdia)均较正常对照组稍有增大,但其差异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的左心室节段S3、S7、S9、S11、S12、S13心肌灌注TPR值较对照组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其余节段TPR值虽然较对照组低,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实验组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脉供血区心肌灌注TPR值分别为1.12±0.13,1.07±0.12,1.07±0.12,对照组分别为1.20±0.15,1.16±0.13,1.11±0.11,两组之间三者TPR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34,P<0.05;t=3.81,P<0.05;t=3.47,P<0.05)。5、实验组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心肌灌注TPR值分别为1.10±0.13,1.02±0.10,1.12±0.13,对照组分别为1.16±0.11,1.12±0.12,1.21±0.18,两组之间三者TPR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88,P<0.05;t=5.12,P<0.05;t=2.79,P<0.05)。6、糖化血红蛋白与左心平均TPR呈弱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374,P=0.0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在收缩期,室间隔厚度与室间隔平均TPR呈弱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388,P=0.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舒张期,室间隔厚度与室间隔平均TPR呈中等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99,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单次静息态心肌灌注技术,选择个性化扫描方案及参数,应用320排CT能以较低剂量完成心动周期全时相的冠状动脉CTA扫描,获得较好图像质量,并得到心脏解剖结构、心功能及静息态下心肌灌注TPR信息。2、实验组的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均比对照组的大,无论是收缩期还是舒张期室间隔的厚度与室间隔的TPR均呈负线性相关,这可为临床提供一个早期诊断DCM的参考信息。3、从16个节段的TPR来看,实验组S3、S7、S9、S11、S12、S13的TPR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节段主要集中在中间段,分布于左心前壁、侧壁及间隔壁,提示这些区域有可能是糖尿病心肌损害首发或者好发部位。无论是从左室的基底段、中间段及尖段,还是从左前降支、左旋支及右冠脉供血区来分析,实验组的TPR值都比对照组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在没有出现冠状动脉形态学异常情况下就已经出现左心心肌灌注能力下降。4、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糖化血红蛋白与左心平均TPR值呈弱负相关,提示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有助于减轻心肌灌注不良。5、基于320排冠脉CTA图像的静息态心肌灌注成像技术能够从半定量角度评估CT冠脉造影阴性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心肌灌注情况,且辐射剂量较低,为早期预防糖尿病患者心脏并发症提供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