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黄曲霉毒素B1(AFB1)由于潜在的致癌性威胁着人类以及动物的健康。酶法降解作为一种有效且环保的方法逐渐被人们应用。但是目前发现的大多数是野生酶,由于野生酶的不稳定性难以被广泛的应用和开发。所以本研究克隆了来自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中的黄曲霉毒素降解酶基因(TV-AFB1D),成功构建p ET-28a(+)-TV-AFB1D原核表达载体以及p PIC9K-
【基金项目】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908085MC80),云芝黄曲霉毒素解毒酶的酵母基因工程菌构建及解毒机制研究; 中央高校基础研究基金(资助号:PA2020GDSK0058); 安徽省科技重大项目(202003c08020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黄曲霉毒素B1(AFB1)由于潜在的致癌性威胁着人类以及动物的健康。酶法降解作为一种有效且环保的方法逐渐被人们应用。但是目前发现的大多数是野生酶,由于野生酶的不稳定性难以被广泛的应用和开发。所以本研究克隆了来自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中的黄曲霉毒素降解酶基因(TV-AFB1D),成功构建p ET-28a(+)-TV-AFB1D原核表达载体以及p PIC9K-His-TV-AFB1D真核表达载体。研究了TV-AFB1D的酶学特性和降解AFB1的效果,研究了TV-AFB1D在AFB1污染的花生中的应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TV-AFB1D在AFB1降解中应用提供了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TV-AFB1D基因的克隆和信息学分析。从云芝中通过反转录PCR扩增得到了TV-AFB1D基因,构建重组克隆载体p EASY-TV-AFB1D,转入E.coli DH5α,测序验证序列正确并进行分析。TV-AFB1D与Trametes versicolor FP-101664 SS1(序列号:txid717944)同源性99.76%。蛋白质进化树表明,TV-AFB1D与Trametes pubescens的黄曲霉毒素降解酶有最高的同源性。目的蛋白由696个氨基酸构成,分子式为C3478H5422N916O1052S7,相对分子质量为33572.34,是亲水性蛋白,其中不含有信号肽。TV-AFB1D有45.26%的α-螺旋,12.93%的β-折叠,41.81%的无规则卷曲,并且TV-AFB1D中没有非常规的二级结构。(2)TV-AFB1D表达优化和酶学特性的研究。构建表达载体p ET-28a(+)-TV-AFB1D,并成功导入E.coli BL21(DE3)进行表达。重组大肠杆菌中最优诱导条件为:4 h和0.8 mmol·L-1 IPTG。经过Ni2+纯化和SDS-PAGE表明,蛋白质大小为77 k Da。酶学特性研究表明,TV-AFB1D的最适p H和最适温度分别是7和32℃,在p H 6-8和30-34℃内其残余酶活力最好,稳定性最高。酶动力学参数:y=0.01671x+1.80756(R~2=0.994,Km=9.24 mmol·L-1,Vmax=553.23 m M·min-1)。反应初始的催化速度和反应温度的关系为:lnv=16.51-3338.73/T(R~2=0.999)。圆二色谱研究表明,无规则卷曲、α-螺旋和反平行结构的百分比可能是影响TV-AFB1D活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3)TV-AFB1D催化AFB1的研究。HPLC表明了催化后,有特异性产物的生成,催化时间5 h降解67.4%的AFB1。分子对接模型表明,TV-AFB1D与AFB1之间存在着氢键作用力。LC-TOF-MS表明了有新的产物生成,通过推测产物的分子式有可能是C12H12O2或C13H12O4。(4)重组毕赤酵母(P.pastoris)GS115的构建和在AFB1污染花生中的初步应用。通过双酶切连接构建p PIC9K-His-TV-AFB1D表达载体。通过电穿孔法转化入P.pastoris GS115中,构建出表型为His+Mut+的P.pastoris。诱导84 h后,经过Ni2+纯化和SDS-PAGE表明出现77 k Da的特异性蛋白条带,酶活达到17.5 U/m L。诱导时间84 h时,温度为28℃和0.8%的甲醇浓度下,重组P.pastoris GS115表达的TV-AFB1D诱导条件最优。TV-AFB1D催化12 h,降解率达到75.9%。对于AFB1污染的花生中,催化18 h后,降解率达到48.5%。通过温度探究,发现在34℃下对污染的花生中的AFB1降解效果最好。
其他文献
跟踪人类睡眠姿势和睡眠期间呼吸和心率的生命体征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评估一个人的一般身体健康,并为诊断可能的疾病提供有用的线索。传统方法仅限于临床使用,基于射频的方法需要专门的设备或专用的无线传感器,并且只能跟踪呼吸速率。由于人类的呼吸和心跳会导致腹部和胸部的微弱运动,这些运动可以对WiFi信号的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而WiFi设备中的细粒度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
大规模有限周期阵列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战机隐身、雷达追踪、目标探测等。在实际工程中,周期阵列经常与天线或微波元器件结合(构成了含周期阵列的复合结构)以提高后者的性能。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大规模有限周期阵列及其复合结构的电磁特性分析在精度和计算效率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数值算法是分析和设计有限周期阵列及其复合结构的必要工具。因此,对大规模有限周期阵列及其复合结构的电磁散射特性高
随着物联网的飞速发展,物联网设备变得愈发普遍,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从消费类电子产品到工业设备的各种场景。然而,物联网设备的广泛部署也使得其成为软件盗版和攻击的目标,软件保护至关重要。未来是物联网的时代,有分析称,2020年底有上百亿台物联网设备连接,而面对一个上百亿设备推广的目标,数以千万计不同应用的需求,x86与ARM架构存在着指令集极为冗杂、专利授权十分高昂和源码难以修改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第五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其相较于线缆供电方式体现出了更高安全性和便利性。同时伴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使用频率的提升,应用中对无线能量传输效率的需求也在逐步升高,因此实现对便携式电子设备进行高效的无线能量传输,对于未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推广与普及,电源管理芯片的设计与研究,已经成为集成电路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电源管理
无线片上网络(Wireless Network-on-Chip,WiNoC)将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芯片上,以解决传统片上网络(Network-on-Chip,No C)中长距离多跳有线链路的高延迟和高功耗问题。但是,无线收发器的布置需要耗费大量的片上资源,因此只能为少量片上路由器配备无线接口。而所有需要使用无线链路的数据包都必须先路由至无线接口处,这就导致了WiNoC面临着比传统No C更严重的拥塞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交互领域成为当前研究的最新课题,而用户身份认证则是迈向人机交互的第一步。几十年来,个人识别码(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PIN)和生物识别技术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身份认证方法。然而,PIN很容易被泄露给其他人,因此特别容易受到恶意攻击者的攻击。此外,生物识别技术通常需要专门的设备增加了成本消耗。WiFi设备部署方式简单,应用场景广泛,使
自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并得到人类历史上首张X射线图像以来,X射线成像一直是热点研究课题,在医学成像、工业无损检测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然而,轻元素对X射线的吸收非常微弱,导致传统吸收成像技术不适合用于由低原子序数元素组成的物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方法的提出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硬X射线波段,轻元素的相移截面通常是吸收截面的1000倍,使得相位衬度图像灵敏度更高,利用
随着大量智能终端和各类新兴应用的出现与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部署将会朝着异构化、密集化的趋势发展,异构蜂窝的密集部署将成为未来提高网络容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这也将会产生更为复杂和严重的蜂窝间干扰,甚至可能导致系统性能恶化。为了解决无线通信中面临越来越大的容量需求和有限的频谱资源这一难题,需要通过蜂窝间干扰协调技术对有限的频谱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提高系统频谱效率。然而,未来一代无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5G的大规模商用,人们对频谱资源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而现有的频谱资源分配主要采用固定授权的方式,难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无线通信需求。为缓解频谱资源的供需紧张,基于认知无线电的动态频谱接入技术应运而生。针对复杂多变的认知无线电网络环境,动态频谱接入技术能够在尽量不影响主用户通信的前提下,允许次级用户利用周围空间的空闲频谱进行通信传输,为频谱的“二次利用”提供可能性
内窥镜在医疗诊断及外科手术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传统的二维内窥镜无法提供组织器官结构的确切位置,不利于医生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为此,本文对双目立体医用内窥镜展开探索,重点对内窥镜图像的预处理及立体匹配技术展开研究。在内窥镜图像的预处理过程中,首先使用Bouguet方法完成原始图像对的立体矫正;然后将原始RGB内窥镜图像转换为不同颜色空间来研究对应直方图均衡化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YUV颜色空间进行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