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储量分类分级对于政府部门、地勘单位、矿山企业而言都十分重要。储量评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贯穿于矿床发现、开发直至闭坑的整个生命周期,对储量动态评估理论、方法、关键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斑岩型露天矿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性两个维度对资源/储量分类分级体系进行了全面剖析,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针对斑岩型及类似矿床的特点,建立了一套从资源量估算到储量升级再到模型动态更新的露天矿储量动态评估方法体系。该体系结构清晰、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品位渐变、矿岩界限模糊的露天矿。(2)基于三维矿业软件的资源量估算关键技术研究和算法实现。研究并实现了基于RBF函数和MC算法的矿体模型构建、变椭球搜索算法、MSP算法及优化等关键技术,对资源量估算的效率和估计精度有较大提高,提升了国产软件资源量估算水平,缩小了与国际先进矿业软件之间的差距。(3)研究将资源地质可靠程度评价分为整体和局部两个层次,基于地质统计学、块体模型和计算机技术,针对整体评价和局部评价的不同特点,分别从评价单元、资源量估算手段、估值精度影响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提出了量化评价指标,为完善资源分级体系奠定了基础。(4)在保留经济、可行性、地质(EFG)三轴分类框架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斑岩型露天矿资源/储量分类分级体系,形成了一个三大类13个类型三轴4代码的资源/储量分类分级系统。研究成果能够与国际接轨又不失我国特色,在国家矿产资源管理及矿山企业生产管理中都具有重要意义。(5)阐述了不同条件下,露天矿资源/储量估算模型动态更新的调整机制。论证了露天矿最终境界是资源整体经济性的宏观体现;选别开采单元块净价值是资源局部经济性的衡量标准;边际品位适时调整是对价格、成本、矿山地质条件的动态响应,是露天矿经济、管理、决策的核心内容。(6)选取有代表性的斑岩型矿床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储量动态评估体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提高了资源/储量估算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资源评估和矿山生产都有指导意义,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