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嗜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虚生痰的病因病机出发,明确高脂饮食致“痰”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影响。并从脂肪酸分解关键酶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Acyl-CoA Synthetase 1、4,ACSL1和ACSL4)的表达变化,来探讨“痰”促CRC发生的分子机制。丰富痰证CRC形成的分子机制,可为利用中医药从“痰”防治CRC提供实验依据,也为中医证的本质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采用AOM+DSS“四步法”诱发CRC,高脂饲养诱导“痰”,用经典化痰基础方二陈汤进行药物反证。120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20只,正常组:喂食普通饲料;CRC组:喂食普通饲料采用AOM(Azoxymethane)/DSS(dextran sodium sulfate)处理诱发CRC;痰证组:喂食高脂饲料;痰证CRC组:喂食高脂饲料并采用AOM/DSS诱导;化痰CRC组:喂食高脂饲料并用AOM/DSS诱导,并用二陈汤灌胃治疗;化痰组:喂食高脂饲料,用二陈汤灌胃治疗。每周称取小鼠体重,每日观察小鼠大便情况以及精神状态。26周后处死小鼠,进行材料收集。对比各组小鼠肿瘤发生率,检测并比较各组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糖(Blood glucose,GLU),对肝脏、内脏脂肪和结直肠组织蜡切片后进行HE(Hematoxylin and eosin)染色比较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PCR和全自动毛细管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内脏脂肪、肝脏和结直肠组织中的ACSL1、ACSL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肿瘤发生率:正常组、CRC组、痰证组、痰证CRC组、化痰CRC组、化痰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0%、66.7%、5%、92.9%、5.3%、0%,痰证CRC组的肿瘤发生率与CRC组相比显著上升,化痰CRC组与痰证CRC组相比肿瘤发生显著下降。(2)痰证组和痰证CRC组与正常组相比小鼠体重、TC、TG显著升高(P<0.05),与化痰CRC组和化痰组相比体重、TC、TG显著降低(P<0.05)。(3)HE染色结果比较:光镜下肝组织切片中正常组小鼠结构正常,无脂肪变性细胞,无炎性浸润;CRC组小鼠肝组织结构基本正常,但会见到炎性浸润;痰证组小鼠肝组织可见大量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痰证CRC组小鼠肝组织除了可见大量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化痰CRC组、化痰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形态明显改善,脂肪变性空泡状肝细胞和炎性浸润明显减少。在结直肠中正常组小鼠结直肠组织结构正常;CRC组和痰证CRC组肠黏膜弥漫性充血,黏膜上皮糜烂,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痰证组有明显的炎性浸润;化痰CRC组和化痰组在药物干预过后炎性浸润明显减少,组织形态明显改善。脂肪细胞中正常组形态正常大小适中,排列均匀;CRC组脂肪细胞大小正常,可观查到冠状结构,表明有炎性的存在;痰证组脂肪细胞可见增大,同时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痰证CRC组脂肪细胞出现严重变形增大,排列紊乱同时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化痰CRC组化痰组细胞与痰证组与痰证CRC组相比较变小,同时炎性浸润消失。(4)在肝脏组织、脂肪组织、结直肠组织中ACSL1和ACSL4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CRC组、痰证组、痰证CRC组与正常组相比都有明显升高(P<0.05),二陈汤作用后,化痰CRC组与痰证CRC组相比以及化痰组与痰证组相比,ACSL1和ACSL4mRNA和蛋白表达都明显降低(P<0.05)。结论:(1)通过高脂饲料和AOM+DSS“四步法”进行痰证CRC模型诱导稳定可靠。(2)高脂饮食诱发的痰证在CRC的发生发展进程中起催化作用,通过二陈汤化痰治疗对痰证CRC有一定的防治作用。(3)二陈汤在脂肪酸代谢过程中可能通过下调肝脏、脂肪和结直肠组织中ACSL1和ACSL4的表达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