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海南及其邻区地幔转换带结构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及其邻区位于欧亚、印-澳、菲律宾海三大板块的交汇部位,自新生代以来,该区发生了10期59回次的火山喷发活动,形成了100余座火山,火山岩溶的分布面积达4000km~2。多种尺度的层析成像结果发现了海南地幔柱存在的迹象,对雷琼地区的地球化学研究也显示了海南火山的深源特征,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暗示海南火山不同于中国大陆的其它火山,可能是一种与夏威夷热点类似的火山。已有地震学研究对于海南地幔柱存在的范围及起源深度还有较大的争议。海南地幔柱的存在和深部结构特征对于理解南海及边缘盆地和石油资源的形成,乃至对周边板块俯冲的复杂动力学过程等问题的认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地幔转换带是界于410-km和660-km间断面(简称‘410’和‘660’)之间的区域,410和660是地幔中两个地震波速度不连续面,现在普遍认为410是由α相橄榄石转变为β相尖晶石引起的,其相变的克拉伯龙斜率为正,那么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410的深度会相应下沉(或抬升);而660是由γ相尖晶石到钙钛矿加方镁铁矿相变引起的,其相变具有负的克拉伯龙斜率,这意味着随温度的升高(或下降),660的深度反而会随之抬升(或下沉)。当高温的地幔柱穿过地幔转换带时会使上地幔410-km和660-km间断面分别下沉和抬升,并导致地幔转换带厚度减薄。上地幔间断面深度及地幔转换厚度提供了地幔温度变化的重要信息,由此可以通过研究上地幔间断面形态和转换带厚度的横向变化确定地幔柱的存在,并研究它的范围和起源深度,这也是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的前沿课题。远震P波接收函数是三分量远震记录的垂直分量对水平分量作反卷积后得到的时间序列,避免了天然地震震源过程及传播路径等因素的影响,主要与台站下方的结构有关。接收函数方法是利用远震P波在台站下方地震波速度间断面处的转换波(Ps)与直达P波的到时差来研究相应间断面的深度,它是研究地震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速度间断面结构的有效方法。本次研究应用海南、广东和广西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及国家台网共8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从2007年8月到2010年3月记录的529个5.5级以上远震事件中精心挑选出75个P波初动清晰、信噪比较高的远震事件,采用频率域反卷积方法提取了4550条远震接收函数,对其中信噪比大于25的1842条接收函数进行动校正及共面元叠加。在频率域提取接收函数的过程中,我们应用了不同的高斯系数进行试算,并分别采用线性叠加和2次方根非线性叠加两种方法对信噪比大于25的接收函数进行叠加,结果显示,2次方根非线性叠加方法对含有更多高频信号的接收函数叠加可明显提高信噪比。经上述大量的资料处理,本次研究得到了海南及其邻区上地幔间断面深度分布和转换带厚度的横向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410-km间断面形态复杂,局部下沉到447km,而660-km间断面相对简单,其深度分布在670km左右,海南岛东北部存在一个直径200km左右的转换带减薄区,其厚度较全球平均值薄25±5km,这相当于转换带中存在~180℃的高温异常。结合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上地幔间断面的深度变化及地幔转换带减薄暗示着高温的海南地幔柱存在于该区转换带中并起源于下地幔,这一结果为海南地幔柱的存在范围及起源深度提供了新的地震学证据。
其他文献
学位
位场数据处理是利用位场资料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人们对地质目标精细解释的迫切需求,位场数据处理的快速、高效方法研究已成为地球物理工作者日
多相介质岩石的有效电导率是岩石物理和石油工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一直以来多相介质有效电导率的理论计算仅能针对极少数的简单模型,为此发展出的许多经验公式(如阿尔奇公式
随着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项目逐渐增多,复杂地形条件导致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再加上野外勘探成本的制约,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采集到完整而又符合要求的规则数据体,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反动派调动大批军队进攻解放区,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
自然界是最丰富多彩的,但它正在走向高度统一,而高度统一正在摧毁自然界。为了满足世上几十亿人的口腹,现在世界上只剩下七种主要植物供人享用,或许将来只会剩下产量最高的稻
电子回旋脉泽不稳定性是一种很重要的将处于磁场中的非热电子的能量传递给电磁波的受激辐射放大机制。该机制已被应用于诸多天体物理射电现象的解释之中,包括太阳射电暴与太阳
由于地震波场为弹性波场,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除纵波以外,还有横波以及转换波。在地震偏移成像过程中,为提高地震成像结果的准确性并真实反映实际地震波场在介质中的传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促进了工程勘探的应用和快速发展。工程勘探中的目标体一般较浅,地质情况较复杂,因此要求有精确的方法来模拟真实地下波场的传播规律,以便更好
地球的激波前兆区域位于弓激波前,是一个充满了多种瞬态现象和超低频波动的复杂区域。本文主要关注激波前兆区域空腔和自发产生的热流异常结构两类瞬态现象,这两类瞬态现象是弓激波耗散过程中的固有部分,会影响弓激波的再形成过程,并会扰动下游磁鞘中的等离子体,其伴随的局部太阳风动压变化,会影响地球磁层。研究这两种结构的传播特性、演化特性对理解激波前兆区域能量耗散过程和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具有一定意义。激波前兆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