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场景下协作多点传输技术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hang123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高速铁路建设进程发展迅速,无论是通车里程还是运行速度都达到世界前列。列车的高速运行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给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小区边缘通信质量差、频率资源稀缺等都已成为高速铁路通信中的重要问题。当前的单小区传输系统已经很难满足高速铁路场景下的业务需求。公众移动通信场景中的协作多点传输技术(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Reception, CoMP)通过在多个协作小区间共享用户数据信息、信道状态信息,能够有效改善小区边缘通信质量,因此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高速铁路场景与公众移动通信场景有许多差异,如电波传播场景复杂、切换频繁、多普勒频移大等,因此,有必要对高速铁路场景下的CoMP技术做专门的研究,分析该技术在高速铁路场景下的可行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有以下几点:一、研究了CoMP技术中协作集合的选择、协作方案的确定、反馈机制的确定、协作范围的选择等,对协作调度/波束成型和联合处理两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二、研究了高速铁路场景中的常见电波传播环境以及高速移动带来的切换和多普勒频移问题,总结了适用于高速铁路场景的无线信道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CoMP技术在高速铁路场景下的可行性;三、研究了一种基于码本的随机波束成型方法,分析了宽带信道下基于码本的随机波束成型方法的容量和误码率;四、研究了多小区波束成型技术,分析了码本大小、反馈时延、天线数目等因素对联合波束成型性能的影响。
其他文献
钢框架-中心支撑(CBF)体系是一种常用的双重抗侧力体系,具有良好的初始抗侧向刚度,支撑作为CBF体系的第一道抗震防线失效后,结构的框架部分作为储备体系能够继续承担地震作用
摘要: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教师成了评价的权威,是学生学习表现的唯一的评定者。由于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课堂上缺乏学生的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  关键词:评价; 能力;形成方法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要求评价多元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评价的多元化。我们通过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机会、交给学生评价方法。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