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乌托邦小说的分支和延续,反乌托邦小说是在20世纪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通过对迥异于理想世界的黑暗、可怕社会的描写,以警示人们注意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具有强烈的忧患和批判意识。 本文以反乌托邦小说的批判内涵和理想追寻两大部分为切入点,来深入探讨20世纪反乌托邦小说的批判主题和精神追求。以7部反乌托邦小说《美妙的新世界》(1932)、《一九八四》(1949)、《猫的摇篮》(1953)、《华氏451》(1963)、《一无所有》(1974)、《神经漫游者》(1984)、《羚羊与秧鸡》(2003)为例,勾勒出这一重要文学现象的系统轮廓,揭示其忧患反思的社会现实意义。 绪论概述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概念,梳理反乌托邦小说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聚焦反乌托邦小说中的极权主义政治这一批判内容,结合德裔政治学家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政治理论与身体理论,从恐怖手段和意识形态控制两方面来分析文本中极权政府对人的压迫和奴役。 第二章分析反乌托邦小说的科学技术危机,运用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意识形态理论,以科学的意识形态化、科技阴影下人的异化、生态危机三节,讨论多部反乌托邦小说中对现代高新科技的批判,并指出20世纪以来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在带给人们福利的同时也剥夺着人的一切。 第三章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乌托邦思想的核心价值是乌托邦精神,乌托邦精神与充满警示、劝喻意味的反乌托邦小说在本质上是一脉相连的。在反乌托邦小说中,作家们通过构建不同的空间世界来表达对未来理想之地的希望,在他们看来,只有不断变革的、动态发展的社会才是反乌托邦时代具有无限生命活力的理想之地。 结语部分指出,反乌托邦小说是对20世纪人类生存悖论的深刻揭示,它是乌托邦精神在当代社会环境下新的表现形式,它的讽刺、反思和警示性使其成为20世纪文坛一种揭示社会现实、关注人类命运的独特文学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