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虫瘟霉的生物学特性和对桃蚜致病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onew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部分地区的虫霉菌资源的调查,筛选出了一种对桃蚜侵染力较高的根虫瘟霉菌株(Zryzh),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寄主侵染力及侵染机理、与化学农药的相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结果: 1. 通过对甘肃省天水,兰州,榆中,天祝,永靖等7 个地区虫霉资源的调查研究,共整理出8 种虫霉目真菌,分别隶属于3 科5 属,其中2 种对蚜虫侵染力强,3 种侵染二点叶螨,对它们的鉴别特征、寄主、产地及分离培养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2.通过利用8 种虫霉目真菌对蚜虫生物测定的研究,获得了对桃蚜毒力较强的根虫瘟霉菌株Zryzh(在孢子剂量为80.06×103 个孢子/mm2 下蚜虫的死亡率是40.32%),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根虫瘟霉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湿度组合为温度20℃、湿度100%,最适生长和产孢的温度为20℃。酸碱度对该菌株有一定的影响,分生孢子萌发的pH 值范围是7.0~10.0,较适应碱性环境,菌落生长和产孢的适宜酸碱度范围为7.0~9.0,紫外线对孢子有很强的杀伤作用。此外,该菌株对光照也有一定要求,明暗交替有利于其生长和产孢。3.本试验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根虫瘟霉侵染桃蚜过程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研究。通过接种,根虫瘟霉分生孢子首先附着于桃蚜体表,并且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20-24h 后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寄主体内,大约在36h 内基本完成。在寄主体内菌体以原生质体的形式进行繁殖,之后形成菌丝段并产生菌丝穿透体壁,再次产生孢子,重新侵染其它寄主昆虫。4.采用“孢子浴”方法测定了根虫瘟霉菌株Zryzh 对1~2 龄若蚜的毒力(20℃,12L/12D)。桃蚜在第3d 至第5d 达到死亡高峰,最终累计死亡率为16.19%~82.69%,因剂量而异。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的模拟分析,测得根虫瘟霉对桃蚜的毒力第3 日到第6 日的LD50分别为263.03、128.82、91.20、75.86 个孢子/mm2,结果表明该根虫瘟霉株具有良好的杀蚜特性。5.研究了根虫瘟霉与化学农药的相容性,为在虫霉菌流行期间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采用测量菌落直径法和培养皿计数法,研究了23 种农药对根虫瘟霉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菌剂对根虫瘟霉的生长和产孢影响较大,杀虫剂和除草剂对根虫瘟霉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因不同的品种而有差异。10 种杀虫剂中,有5 种杀虫剂的抑菌率达到60%以上,其中溴氰菊酯和啶虫脒2 种药剂的抑菌率较低;敌敌畏对该菌产孢量的影响最大,啶虫脒影响最小。6 种杀菌剂中,除普力克外,其余5 种杀菌剂对该菌均有强烈的抑制性。7 种除草剂中盖草能对菌落生长的抑菌率最高为79.84%,抑菌率最低的是巨星为14.25%;通过产孢量的测定,巨星处理的平板菌落,产孢量最大为14.27×103 个孢子/mm2,而其它药剂处理的平板产孢量都较低。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急剧增长,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快速有效地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抽取出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使之有效地在管理和决策中发挥作用。搜索引擎技术解决了用
本文是一篇从比较文学角度研究中国当代大陆文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全文分上、下两篇。 上篇通过对中国作家接受外国文学影响中体现出的选择性的研究,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
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是我国海域使用和管理的一项制度创新。海域价格评估是推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政府实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海域有偿使用
本文采用遥感图像三维技术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的研究方法目的是揭示古黄河存在其它源头水系的问题这一研究课题对于认识黄河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包括大区域遥感图像
对绩效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是美国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一直在研究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我国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领域至今对绩效技术仍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评介。引发这种现象的原
2005年8月22日,第一支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权证—宝钢认购权证正式发行上市,阔别9年的国内A股权证市场重新启动,对价权证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权证作为一种金融衍生产品
现代世界科学教育改革都把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自己的目标。一个国家国民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民素养具有
图书跟风出版现象在出版界早已有之,近年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对此,有出版者赞扬其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夸其体现了出版人的商业敏感性;亦有学者贬斥其为“拾人牙慧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能否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实现国富民强的必备条件了。但是,我国应如何把沉
本论文研究和探讨对联教学的有关问题,是有感于长期以来对联教学的被忽视。新中国成立后,对联教学几乎从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消失了。许多语文老师不教对联,也不会教对联,会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