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炳彩教授从湿论治内伤杂病的学术经验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200513137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病是指因湿邪侵袭人体,或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湿邪潴留体内,所表现湿邪停滞的病证。湿病及与湿有关的病证存在于中医的临床各科之中涉及内、外、妇、儿等科,故掌握湿病的证治意义重大。中医对湿病的认识,来源于《五十二病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发展于金元,完善于明清、民国,成熟于现代。但古人论湿虽为详尽,仍有所不殆。总体而言,《内经》对湿病的论述很详细,但侧重于理论和治法阐述;仲景开创了治疗湿病的先河,但治法偏于寒湿;朱丹溪虽论六气之中湿热为重,但仍重于热而轻于湿;清代以后,随着温病学派的发展,对湿病认识渐全面,补充了湿热病的治疗方法,但总体则重于南方而轻于北方。目前对于湿病的辨证论治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不便于学习和掌握。伍炳彩教授崇尚仲景学说,临床经验丰富,治病擅长杂病调理。娴熟四诊,详于问诊,重视脉诊。复杂病证,善抓主要矛盾,喜用经方,用药灵活,临床疗效高。随着长期的临床实践,伍炳彩教授对于湿邪致病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在继承前人对湿病认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和提高。本文首先介绍了伍炳彩教授的学术渊源及主要学术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较全而总结了伍炳彩教授诊治湿病的学术经验,分别介绍了其对湿病的致病特点、湿病的诊断要点、湿病的辨证要点几个方面的认识。本文试结合古今文献对其中理论做了阐释与说明,特别是对湿病致病的广泛性、湿喜归脾,易伤脾阳做了较详细的说明。在湿病的诊断要点中,伍炳彩教授强调的汗出热不解、身热足寒均是经验之谈,尤其是关于检查汗出不透的方法特别指出要注意从脚往上摸,充分体现了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湿病过于广泛,故本文未能系统梳理湿病的辨证分型,但仍从伍炳彩教授擅长治疗的咳嗽、咽喉不利、头昏、腹胀满、胃气上逆、黄疸、尿频尿急尿痛、肢体疼痛、心动过缓九个方面入手,记录了其辨治经验及用药特点。其中,关于脾胃的关系及脾病和胃病的区别,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宝贵经验的传承。本文还介绍了伍炳彩教授治疗湿病常用的药对,共计18个,基本涵盖了其常用的化裁习惯。分析了12个典型湿病医案,对于深入了解伍炳彩教授的常用方剂大有裨益。本文最后指出了心动过缓从湿论治是一重要临床途径,有利于丰富该病的治疗方法。伍炳彩教授根据中医理论,并结合其临床经验,提出关于“心动过缓从湿论治”以及“迟脉可主湿病”的学术观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笔者从英语学科校本教材开发的背景、意义、编写思路及注意事项四个方面谈了对
哈市断水事件又一次把政府在重大危机时的表现推到公众的视野范围内。这次危机公关前期,从技术层面看,当地政府需要改善的地方在于反应速度慢、主动性不足、欠缺坦诚公开的沟
情色在余华小说中通常是以点缀式的话语形式出现的,身体和欲望的书写在他的小说中并不能构成其文本的重心所在,而只是一种情色的话语,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立场在余华小说中的混杂
本文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和《桃花源记》教学内容两个关键问题,挖掘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从中以发掘语用体验资源为基础,锻炼学生的相似思维写作能力,引导他们理解鉴赏冲淡平和
专业诊改是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学校和专业在专业诊改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根据其职责的不同应分别建立两个层级的专业诊改机制。专业层面的诊改机制是指专
<正>动物交配的首要功能是雄性向雌性传送精子,其机制的进化是繁殖生物学的核心问题,是理解动物婚配制度和性选择的关键(刘晓明等,2002)。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物种为了最
钙依赖型蛋白激酶(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CDPK)是一类Ser/Thr型蛋白激酶,在植物体内钙信号的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东方百合‘西伯利亚’(Oriental Li
<正> 一位妇女怀孕四个月以后,尿频、尿急的症状更加明显。开始时,她以为是妊娠所致的正常生理现象,后来竟出现尿时疼痛及平时发烧的症状。她急忙去医院检查,结果是患了肾病
2013年9月17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这一天,一个87岁的老人步履沉稳地走进人民大会堂,他与6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聚于此,带着光荣与使命,回
脂肪酶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酶,广泛应用于食品、精细化工、医药和能源等领域。脂肪酶最主要的来源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综述了脂肪酶种类、高产脂肪酶菌种选育、发酵工艺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