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氮配施生物炭调控旱作小麦生产力及土壤质量的技术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man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短缺和养分缺乏是黄土高原旱作区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合理施用氮肥是提高旱作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添加生物炭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是当前农业生产关注的主要方向之一。由于生物炭种类、土壤类型以及研究区域条件各异,生物炭及其与氮肥配施对旱作农田土壤质量的调控效应仍存在许多争议。因此,本研究基于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不同施氮量、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及减氮配施生物炭对旱作小麦生长、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分配、土壤硝态氮累积、水分利用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肥力质量的调控作用。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施氮显著增加冬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花前氮素积累量、氮素转移量以及籽粒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增加。生物炭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与降雨年型有关,生物炭添加增加了花后氮素积累量,30 t ha-1生物炭显著增加了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籽粒和地上部氮、磷积累量以及茎杆和地上部钾积累量。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施氮肥未显著影响20 t ha-1生物炭处理小麦产量,但显著减少了地上部总的氮、钾素积累量、花前氮素积累量。2、施肥会增加0-100 cm土层硝态氮的累积量,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施氮肥土壤表观氮损失量减少21.3 kg ha-1,氮肥利用效率增加10.9 kg kg-1。与未施生物炭处理相比,生物炭添加可减少表观氮损失9.3-24.6 kg ha-1,30 t ha-1生物炭增加0-100 cm和10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减氮配施生物炭减少农田表观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偏生产力。3、施氮、生物炭和降雨年型显著影响旱作农田土壤水分消耗特征及小麦水分利用效率。2019-2020年(3-4月份降雨少)扬花期到成熟期土壤水分消耗主要集中在100-200 cm土层,而2020-2021年(3-4月份降雨充足)土壤水分消耗主要集中在0-100 cm土层。氮肥施用减少了扬花期和成熟期0-20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了拔节期到扬花期有效贮水量消耗量,常规施肥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34 kg m-3。10、30 t ha-1生物炭添加增加了播前到拔节期土壤有效贮水量消耗量,并减少了拔节期到扬花期土壤有效贮水量的消耗量。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施氮肥显著增加了20 t ha-1生物炭处理0-2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播前期到拔节期土壤有效贮水量消耗。4、不同施氮量、生物炭添加量及减氮配施生物炭未改变麦田土壤微生物主要门类,但改变了不同门类的相对丰度。试验麦田土壤微生物占主导地位的门类主要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节足动物门(Arthropoda)、链型植物(Streptophyta)、毛霉门(Mucor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施氮未显著影响麦田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与添加低量生物炭(B1)相比,高量生物炭(B5)处理显著增加了Coverage指数,减少了Chao1指数和ACE指数。减施氮肥配施生物炭未显著影响麦田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5、施氮显著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减少了土壤速效磷(AP)含量,未显著影响旱作麦田土壤肥力质量;添加高量生物炭(30 t ha-1和50 t ha-1)显著增加了土壤SOM、TN、TP、DOC、NH4+-N、AP、MBN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质量。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施氮肥未显著影响20 t ha-1生物炭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上可见,施氮增加小麦产量和花前氮素积累量;适量生物炭添加可增加花后氮素积累量,减少表观氮损失,增加土壤肥力质量;减氮配施生物炭未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质量。因此,施用生物炭是调控旱地土壤肥力质量,减少化学氮肥施用及提高氮素利用率的关键技术之一。研究可为生物炭在黄土高原旱作区施用培肥土壤、提升耕地质量以及氮肥合理减施,保证小麦稳产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
其他文献
为研究黄河流域农牧系统中氮(N)素空间迁移规律及其绿色发展制约因素,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统计年鉴和文献等搜集数据,采用(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模型与其扩展NUFER-AGD模型,阐明黄河流域中氮素养分输入和环境损失时空变化特征,按照社会、经济、资源、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进行指标分
学位
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革兰氏阴性黄单胞杆菌引起的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探索水稻与病原菌之间互作反应机制,可以为水稻育种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植物体内的14-3-3蛋白,与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的同源蛋白一样,是基础代谢和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的主要调节因子。水稻中的14-3-3是一个基因家族,共有8个成员,其中14-3-3b和14-3-3e蛋白序列相似性最高。本实验通过遗传转化的方法,获得了
学位
水稻是世界重要粮食作物。白叶枯病是由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引起的水稻细菌性病害,严重威胁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培育水稻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病害最经济环保的方法。挖掘水稻的抗病基因、发现水稻新的抗病机制对于培育水稻抗病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发现miRNA参与水稻对稻瘟菌和病毒的抗性反应,但还未发现有miRNA参与水稻与白叶枯病菌的互作。所
学位
水分是影响农田气态氮素损失的关键因子之一,灌溉方式的改变带来土壤含水率、土壤通气性、微生物活性及其分布的显著变化,势必会对农田氮素气体排放产生重要影响。传统的灌溉方式,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和氮素损失等问题。近年来,旱地和水田各种节水灌溉方式开始逐渐推广,但不同灌溉方式对农田气态氮素(N2O、NO、NH3)损失影响不同。由于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管理措施等差异对农田气态氮
学位
当前我国因污泥引起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污泥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故而将脱水干化污泥制备成有价值的生物炭产品,对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环境安全至关重要。为进一步探究脱水干化污泥生物炭的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为原材料,分别在400℃、500℃、600℃和700℃下高温热解制备脱水干化污泥生物炭(DSBCx),探究DSBCx从水体中吸附回收磷(P)的能力及其
学位
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逐步发展以及国家精准扶贫策略的推进,香菇凭借“短、平、快”的生产优势和较高的经济效益驱动,开始由南方地区向北方地区逐渐发展延伸,栽培遍及我国大江南北。近年来,香菇在陕西、宁夏、甘肃和东北等地区都有种植。香菇栽培时需要栽培环境中的环境因子(温度、湿度、CO2浓度、光照强度)处于适宜的范围,并且在不同地区种植时对环境因子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若依据单一的环境因子标准来种植香菇,容易造成
学位
在全面把握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现况、充分借鉴质量评价科学研究成果与国际政策经验基础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坚持儿童为本、促进教育公平、突出过程导向和聚焦以评促建为价值取向与评估定位,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三方面对过程导向的质量评价应“评什么”“怎样评”及幼儿园保教实践质量持续提升应“怎样做”提出明确指引,为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推进和“以评促建”的幼儿园保教实
期刊
在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生物结皮分布较为广泛,其中,部分地区的生物结皮盖度高达70%以上。因其表面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使得生物结皮抗风蚀能力明显强于松散沙土;同时还可以提高沙地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生物结皮是地表的生物保护层,其在阻拦水分渗透,保水护水方面也有明显的作用。因此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以及荒漠地区植被演替的重要基础。通过遥感分类、识别可以快速且准确地掌握生物结
学位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可生化性较差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经过生化工艺处理后很难实现达标排放,需要进行深度处理。目前现有的深度处理技术存在运行成本高、工业化应用困难以及可能产生浓缩液等诸多缺陷,限制了其工业应用。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工艺。本研究以放电低温等离子体高级氧化技术为核心,采用“混凝-介质阻挡放电”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该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因素,并
学位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复杂性,受到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同时,固碳能力的提高可以抵消经济建设带来的碳排放量。自乡村振兴政策实施以来,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不断影响着土地利用分布格局,造成土地利用转型。因此,对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不同时期的生态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