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热泵式热回收新风设备仿真与实验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sh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建筑暖通系统中使用新风设备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由于新风的引入会带来额外的冷热负荷,利用排风余热进行新风处理的方案就成为了降低暖通系统能耗的可行方法。带有热泵系统的的新风设备具有出风参数可控,不受地域条件影响的特点。同时它应用方式灵活,可作为单独的冷热源设备使用,这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现有的研究中,这类设备的应用最大的障碍是其制冷、制热效率较低,无法满足对于运行成本相对敏感的家庭用户的要求。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种利用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增效的两级处理型排风热泵新风设备,并对其开展了包括理论分析、实验测试和应用模拟等方面的广泛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工作:
  首先,根据以往对于排风热泵系统以及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的研究基础提出了这种两种设备结合的新风处理设备,设计并且制作样机进行试验测试。在实验测试中,对于该样机在全年变工况下的运行特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测试。特别是对其在夏季工况的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验中包括了其四种制冷运行方案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夏季标准工况下,新风主机以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排风热泵的形式运行的制冷能综合效能达到5.12,相比于传统排风热泵系统,实现节能70%以上。
  其次,建立了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换热器、排风热泵系统中主要部件的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基于Matlab平台开发出了其数值仿真模型。仿真模型按照每个模块的自身特征和换热特性进行建模,可以模拟可以模拟新风机组在多种运行工况下的运行特性。而且基于各个部件详细的数学模型,对于每个部件的热质交换过程均可利用仿真平台进行研究。仿真平台的准确性同时也利用实验研究中的数据进行了验证和校准。
  然后,利用仿真平台,对于新风主机在不同室内外环境条件下的运行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重点研究了新风温、湿度,排风温、湿度以及新风、排风风量的变化对于新风主机在冬夏季制热、制冷工况下对于性能的影响。
  再者,研究中除了利用传统的能量分析,同时也通过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导出量-?这一指标对于新风主机中发生的热湿交换和能量传递、转换过程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在此过程中,基于板式的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换热器的形体和新风主机的整体运行流程成为了主要的研究对象。结论揭示了新风主机中主要能量损失的来源,为进一步提升其效率建立的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
  最后,本文建立基于Trnsys和Matlab联合运行的动态仿真平台对于新风主机结合常规热泵空调器的暖通系统在小型民用建筑的全年运行情况进行了模拟,对比了不同控制策略下全年能耗的情况,从而给出了一种基于能耗相应的全年运行策略。这种策略全年比其余两种常规运行策略分别节能14.4%和10.1%。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仿真平台模拟了其在不同城市气象条件下系统的运行性能,并和两种常规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新风主机在夏季负荷较大的地区展现出了优秀的节能潜力。
其他文献
数字图像修复的目的在于使用一种自动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图像中的缺失区域进行填充,保持缺失区域与已知区域的连贯性和自然过渡,使得填充后的图像满足人类视觉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已成为计算机视觉和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在文物保护、生物医疗、游戏娱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传统基于信息扩散或基于纹理合成的图像修复方法可在细小区域或重复纹理缺失区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当图像
学位
Sepsis causes neutrophil sequestration in the lung which leads to acute lung injury(ALI).Neutrophil elastase(NE) is thought to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LI.This study investigated
智慧城市、环境监测、智能农业、森林防火等场景中,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机器间通信(Machine-to-Machine,M2M)业务急剧增长,带来海量用户连接需求。特别地,未来第五代(the Fifth Generation,5G)网络海量物联网场景要求网络具备超千亿连接的支持能力,满足100万/km2连接数密度指标要求。在此场景下,数量空前的用户将会尝试接入网络,频繁的传输碰撞将带来网络拥塞、
如今,无线通信技术在不断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人们对无信通信技术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无线通信技术势必要朝着高传输速率和高传输可靠性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单输入单输出(Single-Input Single-Output,SISO)通信系统已经逐渐无法应用在一些具有特殊通信需求的地方。频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对高数据传输率的渴望是无线通信技术发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性能的定位、导航与授时(PNT)服务,是关键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随着GNSS应用场景日益泛化,服务需求呈多样化趋势,各大系统相继进行现代化演进,导航信号数量逐步增加,兼容性及性能约束开始凸显。二进制偏移载波(BOC)调制信号通过使用方波子载波实现了调制信号的频谱搬移,相对于传统BPSK调制方式,不仅能够改善系统兼容性,还能够提供更好的码跟踪精度和抗
目的建立氯化镧诱导新生大鼠皮质神经元氧化应激模型,研究氯化镧诱导神经元氧化应激对JNK信号通路和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并研究其可能的信号变化。方法大鼠皮质神经元的分离和原代培养,并建立氯化镧诱导的神经元氧化应激模型:以不同浓度(0,0.125,0.25,0.5)mmol/L氯化镧处理原代神经元24小时后,以MTT法测神经元存活率、细胞形态学电镜观察自噬小体数量和胞内活性氧(ROS)浓度测定等为指标评
传统的软件系统往往基于单体式架构开发,所有的组件、模块和资源等都集中在同一个软件实体中。然而,随着业务复杂度的不断攀升,单体式软件系统的整体复杂度和系统各个组件之间的耦合度变得越来越高,代码也由此变得更加不可控且难以理解。微服务架构作为一个灵活的软件架构体系,能很好地解决单体式架构高复杂度和高耦合度等问题。但是将一个庞大的单体式遗留软件系统迁移至微服务架构是一项代价极高的任务,开发人员不仅要理清业
建筑结构一旦发生连续倒塌,通常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恶劣的社会影响。研究建筑物遭受局部破坏后的受力机理、寻找增强结构抵抗偶然荷载能力的方法,对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防止重大工程灾害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提升建筑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尽可能避免连续倒塌的发生,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然而,已有研究多集中在抽柱法假定,对另一种可能导致连续倒塌发生的情况——落层冲击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蓬勃发展,隧道工程的基础研究、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发现这样一类棘手情况,即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城市隧道建设,常常会遇到由于城市垃圾污染导致的带有腐蚀性的地下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隧道建设,隧道支护结构容易受到环境中腐蚀因素的影响而无法达到其应有的力学特性,这就使隧道处于一定的安全风险之中。近年来,城市污染等环境问题造成的隧道衬砌
学位
群桩是地基处理中常用的基础形式,置于土体中的群桩不仅涉及到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同时还涉及到桩-桩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导致桩-土-桩耦合作用机理极其复杂。群桩动力响应计算中的常用方法是考虑群桩效应的叠加法,该方法的基础是以桩基位移为定义的桩-桩动力相互作用因子。在桩-桩动力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中包含了诸多假定,例如不考虑被动桩振动对主动桩的反馈作用、忽略桩基的横截面尺寸效应、不考虑土层之间的相互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