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在ⅠB2-ⅡB期宫颈癌治疗中近期治疗效果,其对临床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和术后病理不良因素的影响;比较静脉化疗和动脉栓塞化疗两种不同途径新辅助化疗方案在ⅠB2-ⅡB期宫颈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旨在为临床宫颈癌治疗决策选择提供参考意见。方法1.收集安徽省立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通过宫颈活检病确诊为宫颈癌并按照2009年国际妇产联盟(FIGO)临床分期为ⅠB2-ⅡB期的125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总结。2.按照治疗方式分为直接手术治疗者40例;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者57例(其中静脉化疗后手术者30例,动脉栓塞化疗后手术者27例);新辅助化疗无效未手术而行放射治疗者28例。即行新辅助化疗者共85例[其中静脉化疗(IVCT)组44例,动脉栓塞化疗(TACE)组41例]。3.新辅助化疗患者均采取以VBP方案(长春新碱+博来霉素+顺铂)化疗1-2疗程,化疗结束后2周左右进行评估有手术条件者予以行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无手术条件者转放射治疗。4.对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组患者和直接手术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等)以及术后病理高危因素(如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深肌层浸润、脉管癌栓转移及阴道切缘阳性等)发生率进行比较。5.对静脉化疗组和动脉栓塞化疗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化疗有效率、各组化疗前后肿瘤直径变化情况、手术情况以及术后病理高危因素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特征与化疗疗效关系,了解影响化疗疗效因素。结果1.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组与单纯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210.19±49.87)min VS(255.72±47.83)min]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病理高危因素发生率比较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组明显低于直接手术组(54.3%VS90%);其中淋巴结阳性率比较(7.0%VS22.5%),宫旁浸润发生率比较(10.5%VS27.5%),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深肌层浸润、脉管癌栓转移,阴道切缘阳性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静脉化疗(IVCT)组与动脉栓塞化疗(TACE)组患者化疗有效率、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高危因素如宫旁浸润和深肌层浸润比较动脉栓塞化疗组显著低于静脉化疗组(3.7%VS30%,7.4%VS33.3%),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脉管癌栓转移、淋巴结转移及阴道切缘阳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静脉化疗(IVCT)组与动脉栓塞化疗(TACE)组患者化疗前后肿瘤直径大小比较[(4.953±0.739)cm VS (2.304±0.841)cm,(5.264±0.918)cm VS (2.036±0.716)cm],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和不同病理类型的化疗疗效无差别,不同直径肿瘤的化疗疗效有差别(P<0.05),肿瘤直径小者疗效由于肿瘤直径大者。结论1.新辅助化疗能够使肿瘤体积缩小,宫旁浸润程度改善,淋巴结转移率降低,利于手术操作进行2.与直接手术相比能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病理高危因素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术中出血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静脉化疗和动脉栓塞化疗两种不同途径的新辅助化疗在ⅠB2-ⅡB期宫颈癌治疗中近期疗效相近,但动脉栓塞化疗者术后病理高危因素发生率低于静脉化疗者尤其在宫旁浸润及深肌层浸润发生率方面。4. ⅠB2-ⅡB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与肿瘤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无关,而与肿瘤直径大小有关,肿瘤直径小者化疗疗效优于肿瘤直径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