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2000年用点滴毒力测定法监测了江苏,河南及河北三省四地棉铃虫三龄幼虫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棉铃虫对丙溴磷抗性除河南为中等水平抗性(18.6倍)外,其他各地为低水平抗性(5.0~6.7倍)。棉铃虫对其他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大多达到或接近中等水平抗性,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大多达到高水平抗性,只有氰戊菊酯处于低水平抗性。 在室内 12代连续分别用高浓度和低浓度丙溴磷对东台棉铃虫进行群体抗性筛选,棉铃虫对高浓度丙溴磷的LD50值从筛选前的0.0469g(A.I.)/头上升到筛选后的0.3348μg(A.I.)/头,抗性上升了7.1倍;对低浓度丙溴磷的LD50值从筛选前的0.0469μg(A.I.)/头上升到筛选后的0.1826μg(A.I.)/头,抗性上升了3.9倍。这表明室内用高浓度筛选种群的抗性发展速率明显快于低浓度筛选种群的抗性发展速率。 在室内用高浓度丙溴磷筛选12代前后分别测定了棉铃虫对其它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其中对功夫菊酯,辛硫磷,久效磷,溴氰菊酯具有明显交互抗性(4.1~10.4倍),而对甲胺磷和灭多威具一定程度的交互抗性(2.2~2.6倍)。 在室内用 B.T.生物农药及B.T.棉进行筛选并产生高水平抗性的棉铃虫,用丙溴磷对抗性品系和对照敏感品系分别测定其LD50,其抗性增长倍数分别为1.1倍和1.5倍,表明B.T.生物农药及B.T.棉与丙溴磷之间无明显的交互抗性;而B.T.棉与辛硫磷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抗性(8倍),因此一旦B.T.棉产生较严重的抗性,不宜再使用辛硫磷,而使用丙溴磷就比较安全。 用丙溴磷筛选的棉铃虫种群测定了增效醚(Pbo)和剂脱叶磷(DEF)两个增效剂对丙溴磷的增效比分别为0.7和2.3。DEF对丙溴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而Pbo对丙溴磷无增效作用,这暗示:棉铃虫对丙溴磷的抗性机理可能与酯酶活性增强有一定的关系,而与多功能氧化酶(MFO)无关。 根据Tabashnik介绍的方法,计算实验室筛选的东台棉铃虫对高浓度丙溴磷的现实遗传力(h2)为0.1376,对低浓度丙溴磷的现实遗传力(h2)为0.1282。当田间与室内筛选在相同的条件下,预测在田间使用丙溴磷防治棉铃虫的效果(致死率)为90o,h‘=0.1376时,棉铃虫对丙澳磷的抗性提高 10倍需要 9.5代;而当 hZ—0.12 8 2时,棉铃虫对丙澳磷的抗性提高10倍需要10.2代。在与室内相同的高选择压下(存活率为27.5%),抗性上升10倍所需代数为13.8代;在与室内相同的低选择压下(存活率为46.5%入 抗性上升10倍所需代数为ZI刀代。这进一步说明了高选择压下种群的抗性发展速率明显快于低选择压下种群的抗性发展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