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教育成本分担为现实背景,将分析的重心放在当代中国高校贫困生援助工作的制度探讨以及政府、高校及社会援助行为的互动关系上。思考教育援助行为有效性的最优化乃至政府、高校和社会的援助角色和职能转变问题。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等院校实施全面收费制度从无到有,日趋成熟,高校学生不仅仅要承担自己的生活费用,他们还要承担自己的全部学杂费。由此,经济援助已然刻不容缓。本文指出,政府建立一套以奖、贷、助、补、减、勤等为主体、以高等学校贫困生为对象援助体系的目标模式,是优化教育援助体制的制度保障,而如何完善这一体系则是优化援助行为的突破口。高校贫困生援助制度仍然存在诸多瑕疵,譬如贫困生界定模糊、社会关注与援助力度低、贫困生减免范围力度不够、援助的内容不全面等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援助。社会资助方面,社会对高校贫困生援助的理念比较落后,这就导致了社会援助的力量薄弱。高校贫困生问题是十分复杂而多元的,贫困生不仅仅存在经济贫困,而且要面临由于经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学业问题、环境压力、就业选择等,且由经济问题而衍生出来的大量难题越来越成为阻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援助目前还存在着目标认识上的偏差、对贫困生心理解读不到位、内容和方法单一化等问题。教育援助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导致贫困生教育援助达不到预期效果。由此,高校贫困生经济窘境背后存在的更深层次的制度性因素为我们深化对援助体系的认识提供了更全面、更广袤的背景。我国高等教育费用实行的是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高等教育的成本主体是由主要受益者——受教育者及其家庭进行承担的,国家和社会只起补充的作用。政府通过多元化高校贫困生援助政策,社会通过社会资助的方式来分担一部分的高等教育成本。近年来高校贫困生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学生个人自身的发展和前途乃至他们家庭当前的生活状态,更高层面上会对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以及我国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产生影响。我国政府、社会、学者以及家庭对贫困生群体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也日益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课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由此设论,目的是从综合援助的角度出发,突破经济资助单一的援助模式,为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提供实证性对策,以期明确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的目标,也为我们探索构建层次清晰、内涵丰富的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体系趋于完善提供了一个方向。研究过程中笔者运用了文献查阅、调查研究、访淡、问卷调查、中外比较分析、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南昌大学为例,进行了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南昌大学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发现一些丞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能充实我国关于贫困生教育援助的研究内容,更深层次期望能为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教育援助体系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措施和建议,以一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政策、教育、舆沦、援助体系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步入社会。本篇论文包括导论部分和四个章节,大体可概述为:导论:导论部分论述了高校贫困生教育援助的选题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以及选题的意义,综述了高校贫困生教育援助的国内外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主要从高校贫困生教育援助概念入手,探寻高校贫困生教育援助的理论基础、我国高校贫困生教育援助政策的历史沿革以及在此基础上了解国外高校贫困生援助状况和我国当前教育援助的现状。在现代高等教育的“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人力资本投资、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我国当前五种现行的援助方式进行效能分析,从中得出我国在构建高校贫困生教育援助体系时可以借鉴参考的有益经验成果。第二章:通过实证调研和案例分析,以南昌大学为例,全面掌握南昌大学贫困大学生的现状,概述了南昌大学教育援助的基本状况和教育援助的日常工作管理。剖析了南昌大学教育援助工作中的创新之处,并对调查结果从教育援助政策评价、消费心理、学业心理、人际关系问题及就业选择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第三章:由点到面,从南昌大学的案例入手分析高校贫困生援助中存在的问题,为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相应的依据。我国高校贫困生援助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有:第一,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界定模糊且缺乏合理的机制。第二,教育援助政策设计缺乏可操作性。援助主体承载不够合理,社会救助部门资助贫困生的主体身份被忽视,贫困生资助体系各主体责任分担不合理;援助资源投入和分配流向不均衡;教育援助体系功能不完善。第三,高校贫困生教育援助体系合力不足。表现在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不键全,没有理顺国家、高校、银行和学生之间的经济关系;社会欠缺对贫困生进行补偿援助的理念;援助线条聚类失衡,教育援助区域的差别化;学生诚信缺位且易产生依赖心理。第四、教育援助内容缺失阻碍援助效益最优化。第四章: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援助体系的制度对策。在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政府对高校教育投资的经费紧张,学校经济援助缺乏资金,社会助学效果不佳,高校贫困生贷款缺乏诚信,银行贷款需要承担一定风险,勤工助学运作效率较低、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匮乏等,相应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建议,关注意义探索,以及措施的实际操作可行性的摸索。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探究为:第一,在政府的层面上,有效筹集和优化分配教育经费资源。第二在高校层面上,完善勤工助学的渠道,健全勤工助学的功能,推行弹性学习的制度,为高校贫困生提供更大的空间进行问题的自我解决;加强心理教育,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教育援助的育人功能,让高校贫困生成人成才。第三,在社会层面,建立高校助学贷款信用保险,降低助学贷款银行的信贷风险,由此增加贷款的积极性,保证“有贷有偿”。提高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意识,完善高校学生征信制度,构建学生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以此保障助学贷款的偿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