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业先后经历了恢复和重建工作(1978~1983)、支付危机和银行业改革(1993)、政策性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发展(90年代)以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1998-2002)等历史性变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之后,金融体系逐渐实现了对外开放,尤其是2006年之后,我国银行业实现了对外全面开放,面临来着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上的全球性竞争,我国银行业能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银行绩效是银行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良好的绩效是银行抵御风险、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上市商业银行以其较规范的市场化运作、全面的监管体系及较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正成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向,上市银行绩效的好坏代表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情况,因此对上市银行绩效的研究有一定意义。本文从上市银行资本结构这一视角探讨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以其为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提高银行绩效做出参考。本文首先对回顾了国内相关文献,并做了简要评述,其次在资本结构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资本结构对绩效的影响机理。接下来在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银行绩效的定义下详细分析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银行绩效的变化过程和现状,发现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上市银行资本结构影响银行绩效的数量经济学模型,并选取14家上市银行2004~2011年期间上市之后的相关数据,采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上市银行的杠杆率的提高有利于银行绩效的改善;(2)代表核心资本结构的股权结构对银行绩效影响不大,尤其是股权集中度,在三个绩效回归方程中影响均不显著;(3)附属资本占总资本比例与银行绩效显著正相关;(4)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有利于绩效的提高。根据实证结果,以优化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提高银行绩效为目的,本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实现国家相对控股、建立适度集中型的股权结构;完善次级债、混合资本工具的发行机制以提高附属资本比例、优化附属资本结构;加强对银行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发展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