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之间的左翼文学文本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旨在探明在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的背景下,左翼作家是怎么样表述女性的,这些表述所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是什么,这些表述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样的权力关系。进而探索这些女性形象的文学史意义和三十年代左翼文学创作的特点。左翼文学是本文的研究对象,透过左翼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到从五四文学到解放区文学这一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思想变革和实践运动。很多女性经历了五四退潮后的彷徨和痛苦,受到了革命的召唤,把革命当作解放自我的一种捷径,最终从家庭的“小我”走向集体的“大我”。两性关系在中国现代主体的建构过程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本文将从性别维度进入左翼文学研究。从性别和性别政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主体性”、“平等”等一系列范畴重新审视。两性关系不仅仅涉及个体,还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从与女性密切相关的身体和爱情两个方面来论述三十年代女性形象的特质。从女性身体的角度出发,探究女性的自我欲求和存在价值。通过女性在爱情方面的抉择和失落,反观女性和革命、男性之间的关系。在文艺大众化的讨论贯穿了整个左翼文学的三十年代,作家们都自觉地承担起了启蒙者的角色,试图通过作品中的形象的给迷惘中的人们指引一条出路。但太过看重文学的功利性色彩,也导致了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出现概念化、政治化的倾向,在女性意识方面也有所淡化,这种不足是令人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