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R和PLR在儿童突发性聋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_YAN3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s.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s,PLR),探讨NLR和PLR作为新型血清生物标志物在儿童突发性聋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儿童突发性聋发病率低,该研究选取本人实习的两所医院近3年内小于18岁的突发性聋患者作为突聋组,分别为32例和30例,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儿童突聋患者接受治疗前均行纯音电测听、血常规等相关检查,按照突聋的诊断标准分型并计算NLR和PLR,治疗后再次复查纯音电测听并记录听力变化情况。两所医院分别选取同期35例和32例无炎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儿童突聋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细胞进行比较。将突发性聋患者按治疗效果分为两组:恢复组和未恢复组,并比较两组外周血NLR、PLR、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和血小板计数。数据以平均标准差(SD)来表示两组患者在年龄、NLR、PLR、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差异。采用双尾t检验和卡方检验来评估临床特征和可能的预后因素。  结果:  (1)两所医院的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的NLR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2.70±0.90和2.8±1.22,对照组NLR分别为1.51±0.36和1.29±0.23,突聋组NLR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所医院突聋组的PLR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38.79±39.56和140.47±39.22,对照组PLR分别为111.7±30.72和105.68±17.47,突聋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所医院突聋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聋组的MPV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两所医院突聋患者的未恢复组NLR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3.49±0.82和3.61±1.37,恢复组NLR分别为2.09±0.22和2.17±0.6,未恢复组的NLR均高于恢复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所医院未恢复组的PLR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54.26±33.99和154.5±33.93,恢复组PLR分别为127.19±38.13和129.75±40.53,未恢复组的PLR略高于恢复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所医院未恢复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显著高于恢复组,未恢复组的淋巴细胞绝对值均低于恢复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儿童突发性聋患者NLR与正常儿童相比显著升高,提示NLR与突聋发病明显相关,并且NLR与预后关系密切,支持了儿童突聋的慢性炎症病因学理论。因此,外周血NLR可作为预测儿童突发性聋预后的一种更有价值、简便、可靠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指标。  2.儿童突聋患者PLR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未被发现,区别于成人;且MPV在突聋组未见升高,也区别于成人。提示儿童发病可能有别于成人,大多与血液凝集状态关系不密切。  3.两所医院病例研究分析结果一致,表明符合临床标准的不同型号机器,而结果一致,进一步提示该比值的可信性。
其他文献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具有荚膜的酵母真菌,能导致全身各脏器的 隐球菌病,但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其中严重威胁生命的隐球菌 性脑膜脑炎占80%。随着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增加及艾滋病在全球的 蔓延,新生隐球菌感染率不断上升。对这种酵母菌的潜在毒性因子 的研究近来尤其引人注目。新生隐球菌与其他非致病性的隐球菌不 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