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微波快速膨胀-超声处理工艺,从可膨胀石墨制备了纳米石墨片(GNSs),通过表面修饰-溶液混合工艺,制备了环氧树脂/纳米石墨片(ER/GNSs)块体和硅橡胶/纳米石墨片(SR/GNSs)薄膜导电复合材料。采用XRD、SEM,对GNSs及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量了复合材料的电阻,探讨了其与压力、温度、时间的关系。ER/GNSs、SR/GNSs两个体系均显示渗流电导行为,其渗流阀值较低,分别为6wt%、6.5wt%,这与GNSs特殊的形貌和很好的连通性有关。数据拟合显示,两种复合材料的导电行为符合经典的Stauffer渗流模型,其标度因子t=1.6~2。SR/GNSs体系的面内电阻规律性优于面外电阻,暗示GNSs在旋涂制备中为面内取向。在T=30℃~140℃,ER/GNSs体系电阻显示较好的负温度系数(NTC)效应,这是由于在热扰动作用下,电子热激发增强,隧道跳跃几率上升,导致复合材料电阻率下降。超过渗流阈值,SR/GNSs体系电阻具有正温度系数(PTC)效应,说明基体膨胀对增大隧道距离、隧道电阻有较大贡献,电子的热激发被遏制。ER/GNSs体系电阻显示较好的负压力系数(NPC)效应,SR/GNSs体系的面内电阻显示正压力系数(PPC)效应,前者与压致小应变使GNSs隧道距离减小有关,后者与压致面内延展使GNSs隧道距离增加有关。循环压阻试验显示,两个体系尤其是ER/GNSs体系具有良好的压阻稳定性,100次循环的电阻漂移甚微。两个体系的电阻-压力含量关系可以用Simmons-Ruschau压阻模型解释,说明复合材料的导电网络与大量的电子隧道电阻组成的串联、并联电阻网络相当,外加压力通过高分子基体的线性变形,影响电子传递的隧道电阻,从而引起材料电阻对压力的宏观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