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软下硬复合地层盾构开挖面支护压力及地表位移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jia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条件下盾构隧道开挖面支护压力和盾构引起地表沉降问题,目前的研究仅局限于某一特定复合地层或软硬占比均半的情形,对于软硬占比持续变化的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中盾构施工开挖面支护压力与地表沉降问题则相对滞后。鉴于此,本文开展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关于上软下硬复合地层盾构开挖面的支护压力研究,引入了地层复合角ω的概念,提出一个随盾构开挖面软硬比例变化而变化的三维螺旋滑裂体模型(三维LS-M模型),推导了可以计算不同复合地层条件下的盾构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公式,将该公式表达为分别考虑土体粘聚力、土体重度和地表超载三项影响系数Nc,Nγ,Ns的累加形式,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对比及有限元验证分析。研究得出:三维LS-M模型在形态上更接近开挖面实际失稳破坏时的形状,能较好地反映上软下硬复合地层软硬占比持续变化条件下的盾构开挖面支护压力变化。在特定地层复合角条件下,极限最小支护压力随土体内摩擦角增大而呈双曲线型减小、随土体粘聚力的增大而呈线性减小的趋势。同时也明确了地层复合角及土体强度参数和隧道埋深对极限值压力和相应的影响系数Nc、Nγ、Ns的影响规律,通过和前人理论成果的对比,体现了较好的一致性。
  关于上软下硬复合地层盾构施工所引起的地表沉降问题,本文从地层损失的角度出发,推导了预测不同软硬占比条件下考虑注浆效果、盾构偏心、盾构物理间隙等因素的上软下硬复合地层的地表沉降公式。并以珠-机城际地铁盾构隧道为工程背景,对该公式进行了详细的量化分析,研究得到了这种特殊地层条件下,地表沉降受注浆效果、盾构偏心、盾构间隙等盾构施工工艺参数的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随着地层复合角的增大,由地层损失所引起的地表沉降也将逐渐增大,地表横向沉降曲线的形态将从平缓状向明显的盆状演变,沉降槽的宽度也将呈双曲线形式减小。数值模拟分析也表明随着地层复合角的增大,盾构开挖面的支护压力对地表位移的影响也就越敏感。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应用比如基于位置信息的社交网络应用,开始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这些资源需求巨大的移动应用给资源不足和电池容量有限的移动设备带来了巨大压力。移动云计算将移动应用的数据以及计算任务卸载到云中,利用不属于移动设备本身的资源来执行移动应用,因此解决了移动智能设备资源短缺的问题。移动设备之外能够用来存储数据以及进行计算的基础设施被称之为移动云。同时,移动用户
学位
学位
学位
节点是框架结构的重要部位,起着连接梁柱、传递分配内力和协调结构变形的重要作用,历次地震震害调查表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类结构的破坏多集中在节点核心区及其附近区域,因节点失效引起的结构破坏一般难以修复。要使结构满足延性框架中的“强柱弱梁”抗震设计原则,则截面尺寸往往过大或箍筋配置较多,给施工带来较大麻烦,同时难以有效控制裂缝的产生。  PVA(聚乙烯醇)纤维作为近年来应用于结构抗震关键部位的一种外掺纤维
无网格方法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一种数值方法,由于不需要网格,只需要节点信息,不存在网格移动和网格畸变,因此具有适用范围广和计算精度高等优点,已成为科学和工程计算方法研究的热点,也是科学和工程计算发展的趋势。  将共轭复变量移动最小二乘法引入无单元Galerkin方法而形成的共轭复变量无单元Galerkin方法,可有效地解决无单元Galerkin方法存在的配点过多、计算量大等问题。共轭复变量
边坡稳定性是岩土工程和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微型桩边坡支护是一种新的边坡支护方式。与传统的抗滑维稳支撑结构相比,微型桩具有施工快捷方便,体积小,施工快速,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微型桩作为控制滑坡稳定性的新技术,其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相对较晚,且对项目的实际使用多为经验法,相关设计理论等也还不完善。关于微型桩加固的目前研究正处于初步阶段,特别是对于雨后的微型桩边坡修复工程,这对微型桩未来的发展和
学位
本文以武汉某基坑工程底部粉质粘土作为研究对象,在非饱和土力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饱和与非饱和土三轴仪及用来测定土体土水特征曲线的压力板仪对几种不同初始干密度试样进行了三轴试验和水土特征曲线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分析与规律总结主要研究了:不同初试干密度条件下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变化规律及其力学性能:  (1)本论文首先测得了不同初试干密度下试样的土水特征曲线并拟合得到相关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参数。通过分析不同模
学位
土壤热学性质在土壤源热泵换热器设计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土壤的组成以及地质、水文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热学性质的研究相对较为滞后。砂石混合料是土壤源热泵系统中常用的回填料,其热学性质是影响热泵系统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对砂石混合料的热学性质进行研究,分析砂石混合料在不同地质、水文条件下热学性质的变化规律,为准确模拟土壤源热泵系统总体热交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砂石混合料为研究
加筋土研究主要集中于筋材革新及加筋机理,目前,工程中常用的筋材多为土工格栅、土工布等人造加筋材料或者高分子聚合材料,较少采用天然加筋材料。若工程中能够就地取材,应用天然材料进行加筋,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主要选用毛竹条和棕麻纤维这两种常见的天然加筋材料来研究其加筋土的力学特性及工作机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通过室内拉伸试验研究毛竹条和棕麻纤维的抗拉性能,确定材料的物理力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