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脑梗死的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尤其是伴有意识障碍、颅内高压、持续高热和严重内科并发症的急性重症脑梗死。脑梗死的预后与梗死部位及梗死面积有关,但临床上仍有部分病人虽梗死部位及面积类似,其预后仍有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与患者脑功能的损害程度有关。因此,如何早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脑功能进行评估,对指导医疗决策、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及选择治疗方案尤为重要。临床上可用于评估脑功能的技术包括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TCD)、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等。但这些技术均受到一定的制约,如头颅CT不能在床边评估,TCD仅反映血流速度而不能反映患者神经功能,EEG受温度、麻醉药物的因素影响较大。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LSEP)可在床旁完成,且不受镇静药物及意识状态的影响,是进行脑功能评估的理想手段。目前公认的SLSEP起源于皮质下,其主要参数包括N9、N13、P15、N20、N25及中枢传导时间(Central Conduction Time, CCT)等,其中N9、N13起源于外周神经。而N20起源于中央后回感觉皮质区,CCT代表中枢传导时间,这两项指标成为近年来评价脑损伤预后研究的重点。但这些研究多数根据N20波有无出现、CCT有无延长等进行分级研究,如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Judson分级标准、Haupt分级标准等。目前针对诱发电位N20波幅绝对大小的研究较少见,且大部分是针对心肺复苏术后、颅脑外伤后的脑功能损害的研究,而对于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脑损伤的研究则更少。N20波幅可直接反应内侧丘系保留的数量,而内侧丘系的相对完整性是脑梗死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对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进行评估,假设N20波幅的大小可预测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同Judson分级标准做比较。目的评价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的Judson分级标准及患侧N20波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建立患侧N20波幅及Judson分级标准评估脑梗死预后的受试者工作曲线。方法入组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期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并证实为急性脑梗死。所有患者均在3-7天内行SLSEP检查、NIHSS评分,三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RankinScale, mRS)对患者进行评估,0-3分作为预后良好组,4-6分作为预后不良组。利用SPSS22.0及MedCalc1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的患侧N20波幅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 0.05), Judson标准分级级别与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2、患侧N20波幅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综合准确度分别为95.45%、75%、80.4%,其预测截断值(cutoff)为1.08uV; Judson分级标准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综合准确度分别为95.45%、70.83%、87%;二者对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422)。结论1、SLSEP的患侧N20波幅和Judson分级级别均可能作为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的评估指标,两者对预后的预测准确性无统计学差异,尚不能说明哪种预测方式更加准确。2、本研究中SLSEP的患侧N20波幅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的截断值为1.08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