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人体的运动具有复杂性,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早已认识到运动协调能力在人体运动中的重要性,通过文献资料的查找可以发现,很多学者都对儿童协调能力的影响因素、发展时期、测量方法、培养等进行研究,但对成年大学生的协调能力的测试评判研究较少,国内几乎是空白。本文通过对体育专业的男性大学生和非体育专业的男性大学生进行立定跳远的测试,进而对协调性进行定量的研究,从而为协调性的评价提供更为丰富的手段和方法,为协调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时间方法参考。实验方法:根据研究要求挑选苏南地区20-24周岁正常发育的男性大学生,其中体育组和对照组各12人,所有受试者均常规饮食,身体状态良好,无服药记录,没有肌肉、骨骼的损伤史。运用VICON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8台MX13型号摄像头捕捉立定跳远动作的运动学数据,采样频率为200Hz,依据人体解剖标志及系统三维重构的基本要求分别将39个直径为14mm的Marker球准确置放于人体各环节的标志点上。要求:(1)5分钟准备活动,包括在跑步机上慢跑,基本的伸展动作,使身体各关节肌肉充分活动,以身体微热为准。(2)让受试者在实验室里完成立定跳远,鼓励他们努力跳远,起跳时不可以做垫步动作,完整采集四次。研究结果:体育组在肘—肩协调第一和第五阶段采用正相协调,在第二、第三、第四阶段采用异相协调,而对照组多采用正相协调;体育组与对照组在肘—髋协调第一、第五阶段采用正相协调,在第二、第三、第四阶段采用异相协调;体育组在肘—膝协调第一阶段和第五阶段采用异相协调,而对照组采用正相协调,两组在其它阶段皆采用异相协调;肘—踝协调中,两组绝大部分采用正相协调,仅体育组在第二阶段采用了异相协调;体育组在肩—髋协调第一阶段采用正相协调,在其它阶段采用异相协调,而对照组一直采用异相协调;体育组与对照组在肩—膝协调第一、三、四、五阶段皆采用异相协调,第一、三、五阶段,体育组具有更大的异相协调,第四阶段,对照组具有更大的异相协调,但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体育组在肩—膝协调第二阶段采用正相协调,对照组采用异相协调;体育组在肩—踝协调第五阶段采用正相协调,对照组采用异相协调,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其它时刻没有明显的差异;体育组在髋—膝协调第三阶段采用正相协调,其它阶段采用异相协调,对照组在髋—膝协调第一、第四阶段采用异相协调,其它阶段采用正相协调;体育组与对照组在髋—踝协调第一、第五阶段皆采用正相协调,髋—踝协调第二、三、四阶段,体育组与对照组皆采用异相协调;体育组与对照组在膝—踝协调第一阶段都采用正相协调,其余阶段皆采用异相协调,具有一致性。结论:体育组与对照组在完成跳的动作时,体育组在肘—肩协调采用更多的异相协调,可以更积极的调节自身动作,提高跳远成绩;体育组与对照组在肘—髋协调没有明显的差别,体育锻炼对肘—髋协调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体育组在肘—膝协调第一阶段和第五阶段采用异相协调,对提高跳远成绩有所帮助。肘—踝协调中,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区别。体育锻炼对肩—髋协调也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体育组肩—膝协调采用更多的异相协调,肩—膝之间能够更好的配合。体育组在肩—踝协调中形成稳定的配合形式,变异性比较小。体育组在髋—膝协调中采用更多的异相协调来进行动作调节,提高跳远成绩。体育组与对照组在髋—踝协调没有明显的区别。膝—踝协调中,体育组与对照组也表现出一致性。由此可见,在完成立定跳远动作时,体育组具有更多的协调变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运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