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南东部300米地区油层属于松辽盆地白垩系地层中部含油气组合。为挖掘其高含水开发后期潜力,对其进行精细地质解剖,研究剩余油分布状况,为动态分析和调整挖潜奠定基础。首先,利用测井曲线的自然可分性,寻找相对稳定的旋回界限划分单元,识别出四大类、10种微相及模型,并进行精细地质描述。一是分流平原相砂体:1、曲流河砂体微相,代表大型低弯度的曲流河沉积,河道砂体规模很大;2、高弯曲分流砂体微相,砂体规模较大,分流河道砂体是侧向加积产物;3、低弯曲分流砂体微相,砂体规模较小,总体来看砂体连续性好,有废弃河道存在。二是内前缘相砂体:1、枝状三角洲砂体微相,形成于水体较浅时期,是陆上的分流河道向水下前缘相的自然延续形成的;2、过渡状三角洲砂体微相,形成于河流作用减弱而湖浪改造作用增强时期,有明显反向性;3、坨状三角洲砂体微相,形成时波浪作用很强,水下分流河道连续性较差,呈坨状分布。三是外前缘相砂体:1、主体带发育的稳定型砂体微相,以稳定分布的主体席状砂为主,几乎没有尖灭区;2、过渡状分布的砂体微相,砂体面积较大,有一定的条带方向性;3、不稳定分布的砂体微相,砂体主要分布于外前缘相的外缘,很不稳定,尖灭区占40%以上。四、前三角洲尖灭区,主要为大面积的尖灭区,散布着零星的表外储层。其次,在以上精细地质解剖及借鉴前人研究剩余油取得的成果,运用动静态资料相结合,逐井逐层落实水淹状况,综合评价、总结出5种剩余油宏观类型。一是井网控制不住型,主要是因原井网钻遇但未射孔,或是原井网未钻遇而加密井网钻遇形成的剩余油;二是注采不完善型,是由于原井网未射孔,在平面上造成注采不完善而形成的剩余油;三是层间干扰型,存在于纵向上和平<WP=42>面上物性相对较差的油层中,由于层间干扰造成的不吸水、不出油而形成的剩余油;四是层内未水淹型,存在于厚油层中,因层内的非均质性,导致底部水淹严重,如果层内有稳定的物性夹层,其顶部形成剩余油;五是成片分布差油层型,因油层薄而导致动用差或未动用,由此形成剩余油。最后,运用精细解剖成果指导开发,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