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存储介质端端加密系统研究与实现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shine1116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存储介质因其快捷、灵活、简便等优点,成为信息交换存储的重要载体。在国家涉密部门如党政军、科研等机构中有大量的涉密文件不允许采用网络方式传输,只能依赖于各种有保密功能的移动存储介质传递。如何保障移动存储介质内文件的安全、防止由于移动存储导致的失窃密成为亟待解决的安全问题。  目前,国内外移动存储介质安全保密产品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类。其中,硬件类产品的购置费用及使用复杂度较高,产品的使用范围有一定局限性。软件类产品的管控粒度仅停留在对介质进行全盘加密的范围上,全盘加、解密耗费时间长。此外,目前的软、硬件产品均无法满足用户对移动存储介质上的单一文件加密并且发送给指定用户查看的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安全可信的移动存储介质端到端的加密数据传输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设计了以公钥基础设施(PKI)为技术框架的移动存储介质端端加密系统。系统采用数字信封技术有效解决了对称密码体制中对称密钥分发不安全以及公钥密码体制中加密速度相对较慢的问题,保证了数据在加密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2)构建了软件原型系统,系统易用性强、安全性高,具有灵活性与便捷性。系统实现了在移动存储介质上以文件为单位的细粒度加密,可以对单个文件或文件夹进行加密传输,有效避免了对介质全盘加密的时间耗费,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实现了加密文件只能由发送方指定的接收方解密的功能,其它非指定用户均无法解密,保证了文件通过介质传输时的机密性,有效阻止非授权用户对加密文件进行解密、读取、篡改等操作,防止因移动存储介质丢失引起的泄密事故。  (3)设计了基于文件过滤驱动的软件原型系统,实现了内核级系统保护,可进行实时文件访问控制,有效防止系统被旁路。通过口令与硬件USB-KEY结合实现了双因子认证技术,提高了系统身份认证的强度。  系统从用户身份认证、数据加解密处理、文件安全传输等方面入手,实现了介质内数据存储安全、文件传输安全、使用环境安全等防护效果,保障涉密环境的信息安全。  在现实应用中,移动存储介质端端加密系统适用于政府、军队、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不允许使用网络传输机密文件的涉密环境,通过对使用移动存储介质传输数据的交互过程进行加密处理和监控审计,实现加密文件安全传输的同时,又能有效防止敏感信息失窃密事件的发生。
其他文献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隐蔽信道作为信息安全领域中的经典研究课题,是一种通过共享资源破坏系统隔离性进而实现信息泄露的方式
应用对计算能力的需求永无止境,推动高性能计算机从百万亿次发展到千万亿次量级。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当前的高性能计算机广泛使用多核处理器,并且采用专用加速部件
IP智能物件(IPSO)通过使用互联网的IP核心技术和普适计算的嵌入式技术,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互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强调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融合,是实现普适计算和物联
本系统主要由总控管理器和三个机载大气探测设备(机载大气环境激光雷达、机载差分吸收光谱仪、机载多角度偏振辐射计)组成。其中总控管理器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三个机载大气探测
通过计算彩色水印图像各分量的能量值作为各分量水印的嵌入系数,分别提出了基于能量值的二维离散余弦变换和四元数离散余弦变换的彩色图像水印算法,水印嵌入系数是自适应的,并具
卫星通信是一种理想的长途通信,它可以克服地理条件的限制,提供廉价、稳定可靠的信道。它具有全球覆盖,接入简单,扩展性强和带宽按需可变等优点,除通信外,也在气象预测、环境监测、
传统的网络文件系统客户端利用页缓存来缓存服务器端的数据。然而,随着全球数据量的指数级增加,以及内存资源的稀缺性,如何提升网络文件系统对于海量数据的前端读写性能、降
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的核心基础,密码算法的安全性是各类信息需求的基本保障。随着计算机能力的不断提升,自动搜索算法在密码的设计与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密码学研究的一大热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优越的通用逼近器,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应用。但是由于存在一些缺陷,如“黑箱”特性和忽视存在的先验信息,神经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
近年来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以在线视频分享网站中的网络视频集为研究目标的网络视频检索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网络视频内容丰富且质量参差不齐,传统的基于内容的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