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通量ctDNA甲基化测序技术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转移预测及预后判断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u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复发和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筛查、及时的转移预测和干预是降低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现有的早筛手段存在有创性、放射线暴露以及敏感性差等缺点,而携带癌症特异性体细胞突变和表观遗传异常的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检测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方向。但ctDNA突变位点发生频率较低,肿瘤早期不容易检测到。ctDNA甲基化因有比ctDNA突变更高的灵敏性和动态范围、更多的基因组甲基化靶向区域以及每个靶向区域内同时多个CpG位点的甲基化改变,因此有可能成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判断更可靠的工具。本研究拟通过优化的ctDNA甲基化检测技术对正常人群、进展期腺瘤、不同分期和不同预后肠癌组织和血液进行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建立敏感且无创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远处转移预测及预后判断模型,并对差异甲基化位点筛选的基因进行初步功能研究。研究方法依托基准医疗公司AnchorIRISTM专利建库技术(Application Number:201610077986.1)对正常肠粘膜(n=27)、进展期腺瘤(n=42)和肠癌(n=135)共204例患者的基因组DNA(genomic DNA,gDNA)和配对血浆游离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进行文库构建和高通量测序。依据严格的统计分析、留一法(Leave-One-Out cross validation)和 N 折交叉验证(N-fold cross validation)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等方法进行模型建立和验证。筛选转移预测模型中差异甲基化位点锚定的肿瘤抑制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结直肠癌细胞株内源性表达及5-氮杂-2’-脱氧胞苷处理后基因表达变化,体外功能实验检测处理后细胞功能改变。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基因蛋白表达并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肠癌组织中筛选出的1921个差异高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 methylation region,DMR)在204例血浆中取75%作为训练集建模,余下25%样本作为验证集,共进行10次随机切分。建立的早筛模型诊断肠癌平均敏感性为82.86%,诊断健康人群特异性为87.5%。进展期腺瘤和与早期肠癌(Ⅰ、Ⅱ期)肠癌血浆标本中筛选出含148个差异甲基化位点(Differential methylation location,DML)的高危患者癌变监测模型,该模型检测早期肠癌的敏感性92.86%,特异性为96.67%。Ⅳ期与Ⅰ、Ⅱ期肠癌血浆中筛得含969个DMLs的转移预测模型。验证队列中该模型检测到远处转移的敏感性达95%,特异性为100%。当对Ⅲ期血浆样本验证时,显示异常信号的4例患者均在4-24月后进展为Ⅳ期。针对969个DMLs利用支持向量机建模可区分Ⅳ期与Ⅰ-Ⅲ期肠癌。RT-qPCR示SFMBT2基因在结直肠癌细胞株去甲基化处理后mRNA表达显著增加;IHC示正常肠粘膜SFMBT2表达显著高于进展期腺瘤、结直肠癌及其转移癌(P<0.001)。针对SFMBT2对应甲基化位点在患者血浆测序数据中的验证结果显示SFMBT2基因甲基化同样可以区分Ⅳ期和Ⅰ-Ⅲ期肠癌,其监测患者远处转移的敏感性达95%,特异性达100%,且能成功预测出4例进展的Ⅲ期患者。预后不同的Ⅳ期肠癌患者血浆样本中找到DMLs 799个,以在病情稳定患者血浆中高甲基化为主。3例病情进展患者的多次连续血浆标本检测显示血浆ctDNA浓度随病情进展而升高,且血浆中SFMBT2基因和预测远处转移模型平均甲基化β值与病情变化显示高度一致,其敏感性优于CEA和CA199。结论1、建立了结直肠癌ctDNA甲基化早筛模型,交叉验证显示该模型诊断肠癌的敏感性为82.86%,特异性为87.5%;2、建立监测进展期腺瘤癌变风险的148个DMLs验证队列中诊断Ⅰ/Ⅱ期肠癌的敏感性达92.86%,诊断进展期腺瘤的特异性为96.67%。3、建立了含969个DMLs的转移预测模型,可有效区分Ⅳ期和Ⅰ-Ⅲ期肠癌,验证队列中该模型对结直肠癌远处转移预测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100%。4、SFMBT2通过甲基化修饰影响结直肠癌发生和侵袭转移的作用最显著,SFMBT2对应的17个CpG甲基化位点在血浆测序数据中的反向验证提示它是预测肠癌远处转移和监测病情动态改变的可靠生物标志物。5、含799个DMLs的预后预测模型可将预后不同的Ⅳ期患者有效区分,需要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危岩失稳破坏是我国寒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基于极限平衡分析理论,采用力学计算结果可定量分析危岩稳定性,因此,对极限平衡理论下寒区危岩稳定性计算参数研究一直是寒区边坡工程的重点。在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多方面总结了关键参数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危岩稳定性及关键参数研究存在的问题:(1)自然环境中危岩体结构面冻胀理论的选取;(2)适用于土体(连续介质)冻结深度计算的经验公式是否适用于岩体(多孔
马齿苋为药食两用中药,本草记载和临床应用均证实其具有较好的治疗急性湿疹的作用,且安全性高。同时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马齿苋可从修复皮肤角质层屏障功能、止痒、抗炎、抑菌和调节免疫等多途径发挥治疗急性湿疹的作用。本文对马齿苋治疗急性湿疹的古代与现代应用记载、药理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和产品开发等研究进展做一概述,为马齿苋在治疗急性湿疹方面的合理与有效应用提供参考。
公路与城市道路技术指标有差别,选线方案需要综合考量。以某市绕城道路为研究对象,采取现场调查的方法对沿线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山区城市道路选线原则。调查发现:研究区工程地质问题突出,不良路段分布广泛。在路线比选过程中,遵循环境选线和安全选线的原则,通过对不良地质条件路段的方案对比和优化,总结高原地区公路选线的经验。成果对于西部高原山区城市道路选线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为探究麻竹叶活性炭(DLAC)的制备工艺,以麻竹叶提取生物活性成分所剩残渣为原料,氢氧化钾为活化剂,在N2保护下高温制备DLAC。基于单因素试验,以熵值权重法计算DLAC得率、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的综合评分,结合响应面法优化DLAC的制备工艺。并用N2吸附脱附试验、SEM、XRD对最佳工艺制备的DLAC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料碱比3∶1、活化温度850℃、活化时间为120 min
骨关节炎(OA)是一种进展性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目前临床针对早中期OA的有效治疗手段仍十分有限。血小板衍生物是一类来源于血小板的生物制剂,包括富血小板血浆(PRP)、血小板裂解液(PL)及血小板源性外泌体(PL-exo),因其富含多种生物活性分子而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的再生修复。近10年来,众多研究表明,相较于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等传统手段,关节腔注射血小板衍生物能更好地促进OA
智慧乡村建设的目的是实现乡村振兴,彻底改善农村落后的面貌。人工智能结合大数据为乡村建设提供了飞速发展的技术手段,赋能智慧乡村建设并从农业生产等多方面融入乡村建设。人工智能对于乡村建设是把双刃剑,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存在潜在的风险,亟须从有序完善相应的制度设计、加强乡村信息化建设、构建多元智慧乡村治理体系和健全智慧乡村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智慧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正>1 "山水林田湖草沙"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自2013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首次提出以来,通过"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尤其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试点实践和理论升华,推动这一理念内涵得到丰富和拓展。
会议
免疫细胞治疗已成为生物医药领域最具创新力、发展前景最广阔的细分领域之一。作为一种革命性疗法,免疫细胞治疗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个难治性疾病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市场潜力巨大。本文从研究、临床和产业化的角度梳理和分析了2022年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的主要进展与成就,并对免疫细胞治疗未来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展望。
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设计逐渐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欧美,也不同于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产生了重要的当代价值。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艺术特色是如何形成的?学术界应该用怎样的理论体系去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设计艺术理论体系建构,并且及时地对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设计艺术研究成就进行理论总结?本文所提出的中国设计主体性理论就旨在回应这一系列时代问题,在总结历
以废旧棉纤维为原料,K2CO3为活化剂,经预活化和高温碳化制得了棉纤维活性炭。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转变红外光谱仪(FT-IR)、BET比表面积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XRD)和亚甲基蓝吸附实验对棉纤维活性炭的形貌、结构和染料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预活化棉与K2CO3质量比为1∶1,碳化温度为820℃时活性炭表面蜂窝状微孔分布均匀且凹陷深,其比表面积高达1778.89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