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英语广告语篇中的互文现象。“互文性”这一术语是由法国符号学家Julia Kristev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用来表示不同语篇之间的联系,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由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而成的,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国内外不少学者将互文性作为研究对象,把它应用于文学批评和非文学文本(比如广告)中的互文性研究,但极少学者探讨过互文性产生的深层机制,而模因论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的新理论,对各种文化现象有很强的阐释力。本文试图从模因论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一系列广告实例的分析,探讨广告这种非文学文本的互文现象,旨在进一步阐明广告互文性的形成源于模因的传递。本文结合模因的相关理论,构建了一个分析互文性形成过程的理论框架。作者认为,作为一种语篇之间,或语篇与各种文化形象、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互文性的实现必然是以一个语篇化用、改写或吸收另一个语篇的某一部分为基础的,而这个部分就是一个或若干个模因。当然,并非所有的模因都可以用于帮助实现广告的互文性。只有那些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胜出,在保真度、多产性、长寿性三方面表现值均较高的强势模因才有可能被广告者选择,用以创造良好的互文效果。本文从细节互文,体裁互文和文化互文的分类方式入手,探询其中存在的模因、模因的特性、生存周期以及传递方式,从而发现原文本与互文本之间存在的互文关系正是由于模因在其中以基因型和表现型的传播方式在宿主和传播介质之间的复制和演化引起的。广告者通过引用、另铸、移置三种模式对基因型模因进行利用和改造,使得消费者把广告产品和他们所熟悉的概念或观念联系起来,因而降低了其对广告的排斥,增加了产品宣传的有效性。希望通过本研究,我们能够对互文性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希望本研究能为广告人的广告创作及消费者的广告欣赏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