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11月4日,东盟与中国双方领导签署了《东盟与中国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宣布2010年建成东盟一中国自由贸易区,从而启动了东盟一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过程。至今东盟一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加快,互相间的贸易产品主要是工业制造品。由于相当一部分的制成品是差异性产品,因此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使得各国家和地区不仅可以利用比较优势,进行互补性的产业间贸易,也可以利用规模经济进行相似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本论文主要研究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背景下,泰中双边贸易关系,从1975年7月1日,双边恢复和进一步加强两国人民传统的亲密友好关系以来,并保持高层次互访频繁,虽然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泰中两国之间交换的商品品种日益增多,但双边贸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笔者是泰国留学生对泰国国情具有深刻地理解,由于目前针对泰中产业竞争优势研究较少,所以本文将主要从这里入手探讨泰中两国各自的产业竞争优势。
论文首先综述了经济全球化概念的内涵,介绍了作为本文理论依据的关税同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产业内贸易理论,阐述东盟与中国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进程、泰中贸易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采用了海关合作理事会协调制度委员会制订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的商品分类法对泰中贸易的22类97章商品进行研究,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产业内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等模形实证分析了泰中双边在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中的产业竞争优势、产业内贸易互补性和产业内贸易增量,并以泰国商务部贸易谈判局全球贸易分析项目第六版的《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立影响的研究结果》来说明建立东盟一中国自由贸易区对泰国贸易具有的积极性以及消极性。总结了在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之下,泰中经贸之间,为了提高产品竞争优势,泰国该加强HS编码中哪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产业。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