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星病是苹果树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具有流行速度快、为害严重、难于防治等特点,广泛分布于世界各苹果产区,特别是对欧洲、美洲苹果产区,每年均造成严重的产量和经济损失。苹果黑星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辽宁、黑龙江、甘肃,以及陕西、新疆、山东的部分苹果产区,曾多次大流行,已给我国苹果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阐明苹果黑星病菌的传播路线、遗传变异等问题,以及探究其快速检测方法,为防治该病害提供比较系统的理论依据,本文开展了苹果黑星病菌遗传多样性和分子快速检测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利用筛选出的18对SSR引物对中国、英国、印度三个国家的90株苹果黑星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了遗传聚类分析图。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76的水平,供试的90个菌株全部聚到一类。在相似系数为0.80的水平,90个菌株被划分为2个类群:全部的英国菌株(共18株)被分在了第Ⅰ类群;中国和印度菌株(共72株)被分在了第Ⅱ类群。而在相似系数为0.83时,第Ⅱ类群又可分为3个亚群:全部的印度菌株被分在了A亚群;全部的兴平富士(4株)、全部的红星(16株)、全部的秦冠(9株)和11%的兴平嘎啦(1株)上采集的菌株被分在B亚群;全部的旬邑嘎啦(14株)、全部的旬邑富士(9株)和89%的兴平嘎啦(8株)上采集的菌株被分在C亚群。根据结果分析得出,三个国家的苹果黑星病菌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国菌株与印度菌株亲缘关系较近,而与英国菌株亲缘关系较远;从中国内部菌株来看,病菌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相关性不大,但与寄主苹果品种有一定相关性。同时采用5对SSR引物对来自欧洲的20株分属于7个不同生理小种的苹果黑星病菌进行PCR扩增,共检测到43个等位变异,等位位点数目范围6~11个,平均为8.6个;构建遗传聚类分析图,病菌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72~1.00,平均值为0.85;在遗传距离为0.81的水平上,将20个苹果黑星病菌株分为六大类。除第一、四大类外,其余四类每类内的菌株都分属于不同的生理小种,说明苹果黑星病菌基于SSR标记划分的类群与生理小种之间无明显相关性。2、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利用筛选出的25对AFLP引物对来自我国陕西兴平和旬邑的46株苹果黑星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了遗传聚类分析图。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68的水平,46个菌株被划分为2个类群:第Ⅰ大类由全部的旬邑富士旬邑嘎啦和兴平嘎啦采集菌株组成;第Ⅱ大类由全部的旬邑红星、旬邑秦冠、兴平红星、兴平秦冠采集菌株组成。表明陕西兴平和旬邑两地的苹果黑星病菌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而与其寄主品种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3、应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苹果黑星病菌(V. inaequalis)、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mali)、苹果褐斑病菌(Marssonina cororlar)和苹果白粉病菌(Podospharea leucotricha)等4种苹果树常见病害的病原菌共26个菌株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得到26条ITS序列。对其进行比对筛选,获得1对片段大小为320 bp的特异性引物320A/320B。应用该特异性引物对26个苹果病原真菌供试菌株和接有苹果黑星病菌的苹果叶片组织进行PCR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320A/320B能够特异的检测出供试菌株中的苹果黑星病菌,同时也能从接种过苹果黑星病菌但未显症的苹果组织中检测到苹果黑星病菌的存在;对苹果黑星病菌基因组DNA检测的灵敏度为100fg/μ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