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佳侧移刚度分布的多高层钢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guodong0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的抗震设计应全面注重结构的性能、安全及经济等诸多方面。而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往往偏于保守和安全,材料性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在保证结构抗震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建造的费用,提高设计质量和水平。本文从能量的角度,通过优化布置结构侧移刚度研究结构构件截面分布规律,避免结构损伤集中,从而使结构达到最佳的抗震性能。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地震响应分析是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设计的基础。目前,时程分析法对于重要建筑物的抗震分析已成为一种重要方法。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时程分析法用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和改进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另外,推覆分析法和日本著名学者秋山宏提出的基于能量平衡的设计法也是获得必要地震响应值的有效方法。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采用时程分析法结合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多高层钢框架结构的最佳侧移刚度和最佳截面惯性矩的分布规律,提出设计方法。并利用推覆分析法和能量预测法验算结果的合理性。首先,建立多高层钢框架算例模型,以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各层累计塑性变形倍率相等为目标,利用地震响应弹塑性时程方法研究结构模型最佳侧移刚度和最佳截面惯性矩的分布规律,提出多高层钢结构的最佳侧移刚度和最佳截面惯性矩的分布式。其次,建立不同侧移刚度分布的算例模型,对本文所揭示的最佳侧移刚度和截面惯性矩分布规律进行验证,提出基于最佳侧移刚度分布的多高层钢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最后,以12层设计模型为例,利用推覆分析法和基于能量平衡的设计方法计算设计算例的地震响应值并进行分析比较,考察本文提出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可靠性以及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自然通风冷却塔建造数量越来越多,出于安全考虑,为了验证非线性因素在冷却塔承载力分析中的重要性,本文依托杨凌华电冷却塔实际工程项目,对冷却
21世纪是地下工程的世纪。随着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地下空间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其开发和利用是当代社会进步的体现,基坑工程的大量出现也是人们对地下空间利用
加速三个疲劳变形阶段,拟合相关系数均在0.994以上,高者达到了0.997,而且模型含有较少的参数,说明该模型能够充分地反映循环荷载下岩石的非线性变形特性,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福建地区)盛产石材,该地区村镇建筑以石砌体结构为主,具有浓厚的建筑特色和悠久的历史。然而,调研发现,该地区石结构大多未设置圈梁、构造柱,抗震性
碎煤机系统结构作为输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原煤进入热能发电站锅炉前所必须进行的破碎加工的任务,碎煤机系统上安装的动力设备在工作时能够产生作用于在其支撑结构上
膜结构和风场之间的耦合作用研究是膜结构抗风研究的难点。本文基于小扰动位势理论,应用非协调边界元法(Boundary Element Method)和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采取弱耦
近年来,越来越多不规则或者不对称结构出现在生活中。随之这种结构体系的抗扭性能和抗震性能成为了主要的研究对象。许多研究表明,不但非对称结构自身存在着扭转的因素(质量、
学位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经常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地震作用下,可液化土层的液化现象将对桩基产生严重的危害。如何
在强震作用下,高耸高层钢结构焊接节点焊缝极易产生疲劳损伤累积,造成焊接节点的破坏甚至整个结构的倒塌,但国内外对焊缝在强震作用下的低周疲劳性能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