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确认存活但功能障碍心肌对具有左室功能减低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或慢性心肌缺血患者有重要的预后和治疗价值。尤其在以溶栓治疗、介入性冠状动脉(冠脉)成形术和冠脉搭桥术为代表的冠脉血运重建术日臻完善并在临床日益普及的今天,变得更为必要。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可以挽救濒死心肌,有效改善和消除心肌的缺血状态,改善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减低心肌的电不稳定性,减少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因此,在心肌梗死早期,区分可逆与不可逆功能障碍,是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临床问题。在过去的十年中,一些非创伤性影像学方法已应用于存活心肌的临床检测,其中包括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心肌18氟脱氧葡萄糖代谢显像(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18F-FDG 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超声心动图技术。18F-FDG PET是目前公认的评价存活心肌的金标准,而SPECT对存活心肌的检测也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由于二者设备价格昂贵且对人体有放射性损伤、SPECT特异性低及两者不能检测心肌收缩储备等缺点而限制了其常规临床应用。传统超声心动图虽然可以简便、直观地检测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但由于常采用目测法和多进行半定量分析,因此,主观因素较大且依赖观察者的经验。更重要的是,由于坏死心肌和存在功能障碍的存活心肌(viable myocardium, VM)即顿抑心肌(stunned myocardium, SM)和/或冬眠心肌(hibernating myocardium, HM),在静态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均表现为各种程度的室壁运动异常,故单纯依靠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法鉴别坏死与存活心肌。运动或药物负<WP=5>荷超声心动图试验诱发地室壁运动异常,可用于区分坏死与存活心肌,但当存在梗死相关动脉狭窄时有一定危险。近几年应用于临床的超声新技术(如组织多普勒成像、心肌超声造影和背向散射积分等)不同于传统的超声心动图检查,不仅能够更准确地定量分析心肌局部收缩和舒张速度,而且可以评估心肌的灌注状态以及心肌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为临床评价存活心肌提供了新的手段。因此,本研究应用这些超声新技术,通过对AMI患者心肌的组织结构和运动速度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该变化和左室形态以及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超声新技术在评价存活心肌和预测心功能恢复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寻找简便而准确地评价心肌存活性的新方法。背向散射积分(integrated backscatter, IBS)分析是通过检测心肌组织结构改变而导致的心肌声学特征改变来定量分析心肌病理状态的超声组织定征(ultrasonic tissue characterization, UTC)新技术。其主要参数为IBS和心肌IBS的心动周期变异幅度(cyclic variation of integrated backscatter, CVIB)。心肌细胞水肿、坏死、纤维化、肥大和排列紊乱均可引起IBS参数的改变,通过观察IBS参数的变化,可以定量评价该心肌的组织特性。临床上已应用于评价多种心肌生理和病理方面的研究,但AMI患者再灌注后其IBS参数动态观察的研究尚少。本研究第一部分系列观察AMI患者再灌注后IBS各参数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与左室重构和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IBS各参数定量评价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组织多普勒成像(tissue Doppler imaging, TDI)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评价心肌运动的新技术,能够定量分析心肌局部的运动速度,使得准确评价梗死区域心肌局部功能成为可能。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定量测定二尖瓣环及梗死节段的室壁运动速度,动态观察初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左室局部及整体功能的改变,评价可逆性心功能障碍,预测患者预后。正常心肌室壁不同层运动速度不同,即心肌室壁存在跨壁速度梯度(myocardial velocity gradient, MVG)。当发生心肌缺血或梗死时,<WP=6>MVG消失。由于MVG分析的是局部室壁内膜侧和外膜侧的相对运动速度,因此不仅消除了心脏整体移动以及室壁运动方向和多普勒声束角度对心肌速度评价的影响,而且能够鉴别心肌的主动收缩和被动牵拉,应该对存活心肌的评价有独特的优越性。国外初步的动物实验研究显示:MVG可以鉴别梗死心肌和再灌注获救的顿抑心肌。本研究第三部分通过观察AMI患者再灌注后MVG的变化及其与可逆性心功能障碍恢复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MVG检测存活心肌的可行性及对心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第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背向散射积分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目的:系列观察AMI患者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技术(integrated backscatter,IBS)各参数在冠脉血运重建后的动态变化。分析IBS各参数变化与左室重构和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IBS各参数定量评价心肌存活、预测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恢复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6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初发AMI患者(心肌梗死组)和1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舒张末容积(LVED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