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低俗化的迎合与畸变——近年中国传媒低俗化倾向批判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ahofa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商业利益的刺激下,传媒逐步呈现出全盘娱乐化的倾向,并且娱乐化中存在一定的低俗化现象。传媒的全盘娱乐化倾向实质上给大众制造了一场关于娱乐狂欢的“梦”,大众沉浸在虚幻的审“美”之梦中,人的本能需求被强化,而作为人的本质的深层次的真理、实践、自我实现等需求处在隐性的地位,无法展现在显性需求之上,致使人缺乏发展的动力,最终导致人与人的本质产生分离,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是传媒对受众的涵化所致。 传媒对受众具有涵化作用,传媒的全盘娱乐化倾向培养了大众的享乐、消费等本能性需求,而大众的享乐、低俗的本能性需求又进一步影响着大众传媒对此类低俗性的文化产品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和复制,这样逐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一恶性循环在本质上是传媒对受众的进一步“控制”和“剥削”。 受众的特征和接受心理在传媒的涵化之下发生了改变,那些原本具有理性思维的大众渐渐的偏离冷静、丢失理想,丢失原有的文化价值观而走向冲动与狂热,享乐意识占据了受众的心理空间,受众娱乐需求空前增长,参与欲望逐步膨胀,接受心理变得娱乐化、低级化和儿童化,人的低层次需求和高层次需求出现了失衡的现象。 传媒在对受众显性需求的构建和满足中,发生了畸变现象。传媒的受众意识发生了倾斜,注重吸引受众,但却忽视导向受众;把贴近受众当作吸引受众眼球,刺激受众感官,把受众引向低俗化;新闻价值观也产生了畸变,传媒的低俗化倾向逐渐显露,媒介生态出现失衡。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指出了传媒全盘娱乐化倾向是在用一种“美”的形式对人的本质进行摧残。传媒潜移默化的涵化,使得受众沉浸在一场虚拟的享乐之“梦”中。受众作为人的本能性需求和深层次需求出现失衡,受众的特征和接受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媒自身也产生了诸多畸变现象,传媒生态出现失衡。传媒的生态环境与人的需求层次都应该处在一个和谐的状态、才能更好的促进传媒和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广告也随之发展起来,而汽车软文广告由于其信息量大、形式独特、性价比高而得到了广大汽车企业的厚爱,在各类报刊杂志上,汽车软文广告屡见不鲜。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传播方式也发生着新的变化。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络再到各类手机应用,媒体使用的便捷性让人们更加方便地参与到了社会事务的讨论当中。在各类新兴媒体中
本研究基于由Interbrand和《商业周刊》中文版携手评出的第一届2006年度“最佳中国品牌”品牌价值排行榜20强,从中筛选出8个品牌,通过这些品牌在品牌延伸方面相关资料的整理与
处在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频率不断增强,而国内公众往往会对国外的风俗习惯、发展情况以及公众的生活方式等怀有无限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以及
伴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民普法教育工作也进行了三十多年。法制类电视访谈节目作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并且有效传播了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一种特殊的电视节目形态,
期刊
在当今创意产业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的大背景下,带有文化内涵的中国产品由于种种原因在外观和理念上大多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