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央行银根的放松,货币供应量不断大幅增长,其增长率持续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率与物价变动率之和,但中国却并未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扩大。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在超额货币供应的同时,货币流通速度却有所下降。从理论上讲,货币供给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都会影响总需求,当中央银行只是通过单方面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整GDP的预期变化时,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方向和变化速度就有可能会直接促进或抵消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效果,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本文选择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为主题,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状况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探讨其变动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全文共包括八章的内容。
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意义,并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概括。
第二章主要对国内外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借鉴和评析,并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取得的效果,指出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些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事实和原因,提出研究货币流通速度问题的意义。
第三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进行系统地分析。在传统的货币理论研究中,都是把货币流通速度作为常数处理,只是从现代货币数量论开始才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给予了关注。但大多数研究都是把货币供给作为外生变量来对待的,这与我国内生性货币供给的现状并不符合。在我国,随着近年来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不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越来越引起更多的关注。
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特征。利用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同时,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还呈现明显的顺周期特性,即在经济增长高涨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趋缓;而在经济增长低潮时期,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加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本章还分析了货币流通速度对经济增长、货币需求等经济指标的具体影响。第五章主要分析了我国金融深化中的货币化进程与货币流通速度变动之间的关系。当经济发展时,不仅总产值增加,货币化经济的比例也会增加,用货币来媒介的商品和劳务范围会不断扩大,将有更多的货币投入流通,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逐年下降。尽管我国的金融自由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总体上中国金融仍处在抑制的状态,特别是利率和汇率指标仍存在一定的金融压制;同时,我国金融资产发展的不规范性也导致了货币化指数的异常。如果将货币化视为一个全面的经济制度变革过程,中国的货币化进程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由此带来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还将持续。
第六章主要分析我国经济转型中的制度变迁与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作为经济指标,货币流通速度连接了实体经济的产出和金融领域中的货币,其变动与经济发展、经济转型中的制度变迁是集于一体的。一方面,本章分析了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对我国货币供求的影响,并运用IS-LM模型,动态地描述了单纯的货币政策效果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抵消的可能;另一方面,一系列的经济制度变迁,也会对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产生新的影响,并决定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变化的轨迹。
第七章主要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对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并分别分析了经济货币化、金融现代化程度、储蓄率、利率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联系。上述因素的存在,都会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八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随着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和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是,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只关注货币供应量而忽视货币流通速度的做法是不妥的。当一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时,错误地运用主要是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去对应,则必然导致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下降,货币供应量超经济增长,使经济运行面临潜在累积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当前的货币政策重点应该是在保持货币供应量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外生变量来调整甚至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以此促进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
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本文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详细地阐述了货币流通速度与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为研究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析框架。
第二,在本文的研究中,详细、充分地考察了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具体轨迹及变化特征。通过分析指出,货币政策效用的大小并非通常人们所关注的货币供给量,而应当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即MV总值。从这个角度来看,货币流通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决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对于货币流通速度指标需要准确把握其变动规律,并加以有效地控制,以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第三,本文较为全面分析了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加以进一步印证。本文主要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虽然有其一般性的原因,但结合我国经济转型的实际,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必然也有其特殊性的因素值得关注和考察。
第四,本文还系统探讨了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运行的金融环境、制度环境及其变化趋势,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分别是从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两个方面展开的,并推导出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对货币供给的消减作用模型,试图将货币政策与货币流通速度连接起来。进一步地,运用IS-LM模型,把货币流通速度纳入到宏观经济调控的框架当中,并讨论了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后货币政策效果的变化。
第五,本文还提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新思路,即中国的货币政策应结合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进行微调,充分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所必需的货币流动性,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能够稳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