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以来华北地区PM2.5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华北地区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和《北京市“十三五”期间能源发展规划》文件中均提出燃煤替代是清洁空气的主要方向,农村是进行燃煤替代的主要区域。全国“煤改气”自2013年开始,2017年进程加快。而在中国天然气消耗量一直高于产量,在这种部分天然气消耗量依赖进口的格局下,对农村进行“煤改气”能带来怎样的效益,对不同规模的村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供气方式较为经济。本文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第一批进行“煤改气”的试点农村蔡坨村和辛店村进行实地调研;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比较不同供气量为供气企业带来的不同经济效益;选取大兴区三种不同规模的村庄进行管道气、压缩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的供气比选,得到最优供气方式。得到以下结论:(1)蔡坨村和辛店村进行“煤改气”后污染物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减排,环境效益明显,村民满意度分别为85%和82%。蔡坨村供暖费用支出增加75.6%,村中有58%的住户供暖温度在12~16℃;辛店村供暖费用支出增加26.2%,有49%的住户供暖温度在14~17℃。整体的经济性和热舒适度较差。(2)影响村民耗气量的主要因素有:家庭人数、村民房屋保温性能和家庭年收入。政府在对农村进行“煤改气”之前应该对村民住宅进行保温处理,“煤改气”后应考虑提高村民年收入或加强补贴力度,在提高天然气利用率的前提下,保证居民用气的稳定性。(3)对农村进行“煤改气”,若当地管道敷设较为成熟,首先应考虑采用管道供气,其次考虑压缩天然气供气。在村庄规模较小和管道敷设不成熟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压缩天然气对规模较小的村庄进行集中供气。(4)室内供暖温度分别为16℃、20℃和24℃时,供气企业的供气量逐渐增大,项目投资收益和净现值逐渐增加,投资回收期逐渐缩短。企业收益增加,能保证村民冬季供暖舒适,但是,村民供暖支出增加,需要政府给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