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羰基化合物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zhoude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绿色环保的锂离子电池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由于它具有较安全、低费用、柔韧性强、结构多样,环境友好、高比容量和能量密度的特性成为未来电极发展方向之一。但是,即使有机电极材料具有上述优点和杰出的潜在应用,小分子有机物氧化还原活性依旧存在着电容衰减现象,主要原因是有机小分子在有机电解液中的可溶性。本论文用聚合的方法分别合成两种线性和交联的聚合物电极材料,有效的降低了有机分子在电解液中的溶解问题,提高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与此同时,高性能、稳定的有机电极材料是未来全有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发展的方向,本论文制备了两种聚合物电极材料,并研究了它们的电化学性能。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在剥离的石墨烯(PI-FLEG)上垂直的生长聚酰亚胺纳米片,并组装成电极片。具体方法是在分散好的剥离石墨烯上利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垂直生长聚酰亚胺,以石墨烯作为活性材料使得聚酰亚胺的利用率有效的增加,电化学性能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在电流为0.1C,电压窗口为1.5-3.5V下的初始容量达到177mAhg-1,在恒流0.5C下充放电循环200圈,电容仍保持80%。PI-FLEG电极的杰出的循环稳定性和较低的阻抗主要由于PI-FLEG纳米复合材料的协同作用。  文章的第二部合成了超高交联的聚柱[5]醌(Poly-P5Q)新材料,并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Poly-P5Q是聚二甲基柱[5]芳烃(Poly-DMP5A)的氧化形式,Poly-DMP5A主要是DMP5A和甲醛二甲缩醛用Friedel-Crafts反应缩合生成物。Poly-P5Q作为正极材料初始放电容量达到105mAh g-1电流在100mAh g-1,电压在1.75-3.25V的范围内循环100圈电容仍然保持82.3%。并且用XRD,FT-IR,SEM,EDX,HRTEM,13Csolid state NMR,EDX和TGA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在未来的研究中,本人会进一步合成有机物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实现具有更加杰出性能,更优越循环稳定性和高电流密度的全有机形式锂离子电池。
其他文献
研究人员的主要工作在于:对德国拜耳公司BSA的合成工艺路线进行了改进,以中间体N-甲基-2-乙酰氧基乙酰苯胺(YXA)直接与2-氯代苯并噻唑合成BSA而不必将YXA皂化成羟基化合物,减
设计合成具有高度选择性的作用于某个受体蛋白的配体分子,并研究该配体分子与相应的大分子受体在神经系统中所起的生理作用不仅有助于从本质上探讨人类最复杂的生理现象—学
该文从分子有序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胺类萃取体系的分子有序现象与萃取性能的关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体系拟三元图的绘制;二、体系中微乳液的形成对萃取性能的影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该论文是利用毛细管电泳不同分离模式,以中性和荷电环糊精作为手性选择剂对手性 药物分离进行研究.采用中性环糊精毛细管电泳对手性药物进行分离,使用了α-CD、β-CD、DM-β-
一直以来,高分子材料受限于纳米空间内的结晶熔融行为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嵌段共聚物由于可相分离形成各种不同形貌的纳米微区为研究受限结晶熔融行为提供了纳米尺度受限的模板。目前已有关于嵌段共聚物中的结晶熔融不同于均聚物中的文献报道,然而一些基础问题仍未解决,尤其是受限状态下的成核过程以及熔融重组过程等。近年来发展的超快速扫描量热技术实现了可控升降温速率高达105 K/s,这为我们分开研究材料的成核与
1,5苯并杂卓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它们的合成、结构和生理活性一直受到 重视.该论文主要研究了2,4-二取代-2,3-二氢-1,5-苯并二氮杂卓和2,4-二取代-2,3-二氢-1,5-苯
硼烷化学发展迅速,它已成为一个包括硼烷、金属硼烷、碳硼烷、金属碳硼烷、主族元素杂硼烷及金属杂硼烷等众多研究领域学科,并展现出许多很有希望的应用前景,如溶剂萃取、新
在塑料薄片上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制备了以银为导电基体的薄层碳—银/氯化银—碳组合三电极系统,并对其电极性能进行了表征.在NaCl支持电解质中采用预镀汞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菲
氨基酸是组成生命体的重要物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参与的化学反应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氨基酸能和醛或酮发生缩合脱羧反应,得到活泼的亚甲胺叶立德中间体。该中间体具有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