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所浸染,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关怀能力明显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对他人关怀的感知能力较弱和给予他人关怀的能力不足这两方面。本研究通过了总结和分析国内外有关关怀理论和大学生关怀能力相关的文献,并对此展开问卷调查,最后提出以大学生个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氛围这四方面为主要路径来培养大学生的关怀能力。首先,在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论题来源的基本背景。而后,对国内外现有的有关关怀理论和大学生关怀能力相关的文献、著作以及研究状况进行了基本的回顾与梳理。最后,经过对相关调查的分析和总结,确定了本论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并表明了本论题的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其次,主要是对本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在这一部分,首先介绍和梳理了“关怀”的基本理论来源,并对“关怀”一词的基本含义做了说明,进而与几组近义词进行辨析。对在此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关怀能力”这一概念也做了相关定义,同时分析了培养大学生关怀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后文研究的开展打下基础。再次,是通过网络等方式,对当代大学生关怀能力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大学生关怀能力不足的表现与原因。得出当前大学生在其关怀能力的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给予关怀的能力欠缺;另一方面是感知和回应关怀的能力不足。并从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这四方面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主要是针对前文分析后得出的问题,通过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四个维度,提出培养大学生关怀能力的基本路径。一是从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怀、自身的反思及教育能力的提升,来加强其关怀意识;二是通过对家庭教育方式合理的建议,帮助大学生打下培养其关怀能力的基础;三是通过加强学校关怀性校园文化,构建关怀性师生关系等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关怀能力;最后分析社会对大学生关怀意识的导向作用来提高其关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