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预植肝缺血预处理对肝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大部切除后余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目的:建立大鼠肝大部切除(70%)模型,肝大部切除后余肝缺血再灌注及缺血预处理模型,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大部切除后余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预先保留门静脉转流肝叶(约占全肝70%),阻断部分肝叶(约占全肝30%)血供,到预定观察终点后重新开放血供灌注缺血肝叶,同时切除门静脉转流肝叶(70%肝叶切除)模型。144只SD(Sprague Dawe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肝叶切除组(PH),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各组分别于肝叶切除后0、1、3、6、12、24、48、72h取材,应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并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1)在IR组与IP组,随着缺血后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大鼠血清ALT,AST明显升高。约在24h时达最高峰,而后渐下降。(2)与单纯肝叶切除组比较,给予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ALT,AST明显升高,在1~72h组差异显著(p<0.05)。(3)给予缺血预处理后,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复灌后血清ALT,AST明显下降,在1~72h组差异显著(p<0.05)。(4)病理检查:光镜下缺血再灌注组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肝细胞坏死加剧,炎症细胞浸润更明显,约在48h达高峰。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的肝细胞坏死范围变小,损伤减轻。而单纯肝切除组损伤更轻。结论:肝大部切除后余肝缺血再灌注对肝细胞具有损伤作用,而缺血预处理可减轻这种损伤。第二章缺血预处理对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再生的影响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和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大部切除后余肝肝再生的影响,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肝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14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肝叶切除组(PH),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利用肝大部切除(70%)余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分别于肝叶切除后0、1、3、6、12、24、48、72h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肝组织PCNA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作半定量分析,观察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预处理中的变化,同时称切取肝湿重计算肝再生度并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计算肝细胞核分裂指数。结果:(1)PCNA在肝叶切除后余肝肝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升高,约在24~48h时达最高峰,而后渐下降。与PH组比较,给予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CNA的表达在6~72h组明显减低(p<0.05)。与IR组相比,给予缺血预处理后PCNA的表达在6~72h组明显增高(p<0.05)。(2)各组肝再生度在肝叶切除术后24h逐渐升高。与PH组比较,IR组在肝叶切除术后24h、48h、72h肝再生度明显降低(p<0.05);与IR组相比,IP组在肝叶切除术后24h、48h、72h肝再生度明显升高(p<0.05)。(3)各组肝细胞核分裂在肝叶切除术后24h开始逐渐增多,在48h达高峰,而后渐下降。与PH组比较,IR组在肝叶切除术后24h、48h、72h肝细胞核分裂指数明显降低(p<0.05)。与IR组相比,IP组在肝叶切除术后24h、48h、72h肝细胞核分裂指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肝大部切除后余肝缺血再灌注对肝再生有明显抑制作用,而缺血预处理可减轻这种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第三章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再生TNF-α/IL-6/STAT3通路的影响目的:探讨大鼠肝大部切除术后余肝缺血再灌注和缺血预处理对肝细胞再生TNF-α/IL-6/STAT3通路和肝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14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肝叶切除组(PH),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利用肝大部切除(70%)后余肝缺血再灌注和缺血预处理模型。各组分别于肝叶切除后0、1、3、6、12、24、48、72h取材,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ukin-6,IL-6)水平,应用RT-PCR法检测各组NF-kB、STAT3、Cyclin D1 mRNA的表达。结果:(1)在PH组,TNF—α水平在肝叶切除后急剧升高,1小时达高峰,而后渐下降。与PH组相比,IR组即予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组织中TNF-a的表达水平在再灌注后1~6小时明显升高(P<0.05),而在再灌注损伤后24~72小时其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予缺血预处理后,肝组织中TNF-a的表达水平在再灌注后1~6小时较IR组降低(P<0.05),而在再灌注损伤后24~72小时其表达水平较IR组无明显变化。(2)在PH组,IL-6水平在肝叶切除术后持续升高,6小时达高峰,而后缓慢下降。与PH组相比,IR组即予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组织中IL-6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予缺血预处理后,肝组织中IL-6的表达水平较IR组明显升高(P<0.05)。(3)在PH组,NF-KB、STAT3 mRNA表达在肝叶切除后均增高,约1~3h达高峰;Cyclin D1mRNA表达在肝叶切除后12~72h均增高,24h达高峰。与PH组比较,给予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F-kB、STAT3、Cyclin D1 mRNA的表达在肝叶切除后明显降低(p<0.05)。与IR组相比,给予缺血预处理后NF-kB、STAT3、Cyclin D1mRNA的表达在肝叶切除后明显升高(p<0.05),并促进STAT3、CyclinD1mRNA提前表达。结论:(1)缺血预处理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细胞因子TNF—α水平的过高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2)缺血预处理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再生,可能与升高肝再生启动子IL-6水平有关。(3)缺血预处理可升高肝大部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组织中NF-kB、STAT3、Cyclin D1mRNA的表达,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余肝肝再生,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肝细胞再生TNF-α/IL-6/STAT3通路有关。(4)缺血预处理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再生的机制复杂,可能与多种信号通路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现。第四章缺血再灌注和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大部切除后肝细胞凋亡、增殖的影响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和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大部切除后余肝肝细胞凋亡、增殖的影响。方法:14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肝叶切除组(PH),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利用肝大部切除(70%)余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分别于肝叶切除后0、1、3、6、12、24、48、72h取材,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的凋亡指数,并以Ki-67抗原检测肝细胞增殖,观察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预处理中的变化。结果:(1)在IR组,复灌后肝细胞凋亡指数逐渐升高,约在12h时达最高峰,而后渐下降。与IR组相比,给予缺血预处理后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2)各组Ki-67表达率在肝叶切除后均明显升高,约在24h时达最高峰,而后渐下降。与PH组比较,给予缺血再灌注损伤后Ki-67表达率明显减低(p<0.05)。与IR组相比,给予缺血预处理后Ki-67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肝细胞凋亡,促进肝细胞增殖,可能是其促进肝再生的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术中监测继发性癫痫的电生理特征及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继发性癫痫术中脑电监测的特征及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经手
文章针对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简文《守法守今等十三篇》中的《田法》进行整理、分析,从法律学的观点出发,对《田法》中所体现的法律思想进行研究、探讨,以期对先秦法律思想
目的建立针对发现的7种新型别荚膜多糖基因簇(cps)的多重PCR(multiplexPCR)鉴定方法。方法选择wzy作为靶基因,先以单重PCR筛选每对引物的扩增效率与特异性,再将筛选出的各对引物组
设定4种常见盐分对紫菀进行胁迫处理,研究其在不同盐分胁迫下的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紫菀的盐害大小分别为碱性盐〉混合盐碱〉单盐〉中性盐,随着强度的增大,各
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五大重点:政府职能、国有企业、宏观调控、社会领域、农村体制。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将与国际油价走势密切挂钩。年底前所有城市都要收缴污水处理费。并
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南美白对虾单养试验模式及南美白对虾分别与龙须菜、孔石莼、海带、浒苔4种不同海藻混养模式,研究不同海藻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氨态氮(NH4-N)、亚硝态氮
目的分析中国首次分离的基因I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全基因组的基因组特征。方法设计JEV全基因组扩增引物,RT—PCR扩增片断,PCR产物直接测序,拼接后获得全基因组序列。采用生
目的克隆刚地弓形虫ROP18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的免疫分析。方法提取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经PCR获得ROPl8基因片段,经双酶切分别连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和pET-32a(+),构建重
企业应用集成是现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现在的EAI已经发展到了ESB年代,本文从对基于异步消息的ESB的部署模式、ESB的内部架构、ESB组件元素的介绍入手,给出了基于
目的研究生物可吸收医用膜在甲状腺手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甲状腺癌和甲状腺侧叶以及双侧甲状腺切除术后,在气管与颈部皮瓣之间或气管与颈部肌群间、颈前肌群与皮瓣间放置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