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大变化,作为治理主体的政府面对具有利益冲突背景的大量社会问题,以往拥有的那种淹没社会的不加任何限制的国家权力已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制度变革的伴生性问题了,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寻求一种全新的治理路径,既考虑治理的成本,更注重治理方式的合法性与社会认同。
本文首先对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作了梳理,指出运用动态的视角展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既为可能也是现实选择,同时,治理理论的产生拓展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形成一种新型的国家与社会范式,并从对群体性事件的回顾中找到政府双重对话的价值所在。
本文以N市政府对于营运残疾车的整治事件为研究个案,以国家与社会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切入点为政府决策行为、与之相对的从上访到接纳的营运残疾车主的行动取向以及二者的互动过程,运用交换理论来解读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的目的取向与成本考量,同时运用米德“概化的他人”的概念来关注政府面对社会的所做的双重对话,关注政府重视社会的存在与各方利益的需求,其中既包括了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作为“类型化”群体的营运残疾车主,也涵.盖了在他们背后的社会共同体,将政府与一直与之互动、隐身于营运残疾车后的那个并不清晰直观的“社会”做了“社会学还原”。
最后本文期望通过对于一个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良好社会反响的成功整治个案,从政府决策的轨迹看社会生活的逻辑,并为国家与社会理论框架所希冀的两者良性互动、共生共强的理想场景在社会生活现实层面的可重复实现,做了一个不但具有学理意义,同时具有实践价值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