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各种因素对造血重建的影响。 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562例患者在本移植中心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77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385例。分别按照患者因素、疾病因素、供受者因素、干细胞因素、预处理因素、药物因素等进行分组,并将自体移植及异基因移植独立统计,通过比较不同组别造血重建成功率及造血重建时间的快慢,了解各种因素对造血重建的影响。对于造血重建成功的病例,根据其移植后28天的植入状态进行分组,了解相关因素对于移植后28天植入状态的影响。此外,筛选部分急性白血病病例,分析自体移植与异基因移植造血重建的差异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1)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粒系中位植入时间为12(8-21)天,植入率98.8%,移植后28天粒系重建率为98.8%(95%可信区间为95.5-100%);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为17(7-420)天,植入率97.7%,移植后28天血小板重建率为82.7%(95%可信区间为71.3-94.1%)。单因素分析显示:回输CD34+细胞数量、造血重建前TPO的使用对粒系植入时间存在影响,移植前诊断、预处理方案及造血重建前利奈唑胺的使用、回输CD34+细胞数量对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存在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回输CD34+细胞数量是粒系植入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移植前诊断、回输CD34+细胞数量、造血重建前利奈唑胺的使用是血小板植入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移植前诊断和回输CD34+细胞数量是移植后28天造血重建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 2)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粒系中位植入时间为14(8-32)天,植入率99.7%,移植后28天粒系重建率为98.6%(95%可信区间为95.1-100%);血小板植中位植入时间为19(8-240)天,植入率93.7%,移植后28天血小板重建率为69.9%(95%可信区间为60.5-79.3%)。植入率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单因素分析显示:诊断至移植时间差、HLA配型、移植前化疗次数、预处理ATG的使用及供者年龄对造血重建成功率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仅发现供者年龄是影响造血重建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造血重建时间因素的研究中,单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诊断、输注CD34+细胞数量、造血重建前利奈唑胺的使用对粒系及血小板植入时间均存在影响,造血重建前TPO的使用对粒系植入时间存在影响,供受者HLA配型、预处理方案、预处理ATG的使用对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存在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诊断、输注CD34+细胞数量、造血重建前利奈唑胺的使用是粒系及血小板植入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造血重建前TPO的使用是粒系植入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预处理方案、输注CD34+细胞数量、造血重建前利奈唑胺的使用是移植后28天造血重建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 3)急性白血病患者自体和异基因移植比较:自体移植的患者粒系重建较快,而异基因移植的患者血小板重建较快,两组的植入成功率无显著差异。两组病例在诊断至移植时间差、移植前化疗次数、输注CD34+细胞数、预处理方案、预处理ATG的使用等五个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预处理ATG的使用和输注CD34+细胞数量是该部分病例粒系重建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输注CD34+细胞数量是血小板重建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对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因素(性别、年龄)对于造血重建无显著影响,而疾病因素、干细胞因素、预处理因素、用药因素等可影响造血重建的成功率、重建时间或移植后28天重建状态,从而对粒系或血小板重建产生影响,对于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因素对造血重建也有着显著影响。此外,行自体和异基因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造血重建存在差异,预处理ATG的使用和输注CD34+细胞数量是造成其差异的独立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