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被纳入重大国家战略,成为当前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京津冀作为有望领跑中国经济的“第三极”,它将承载着带动华北地区乃至中国未来持续发展的重任。在经济发展方面,京津冀地区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201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6万亿元,达6.2万亿元,占到全国的10.9%。从人均GDP来看,2008-2013年间,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区的人均GDP增速百分比均达到两位数。但是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正在凸显。以空气污染为例,据环保部发布的2014年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在污染最重城市排行前20的榜单中,京津冀地区有11个城市赫然在列,其中8个城市位居前10。由大气污染带来的“十面霾伏”、“浓雾围城”正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影响到民众的日常出行和身体健康。在如此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如果仍采用传统的经济效率衡量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成果,已无法做到客观准确。取而代之的是,将环境因素引入评价体系,用引入环境因素的经济效率,即使用环境效率测度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要求。本文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04~2013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环境效率进行静态分析,测算得出效率值并进行排序,其中北京遥遥领先。随后利用Malmquist指数进行动态分析,京津冀地区环境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呈现下降,是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方面问题共同所致。最后,选取了8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到Tobit回归模型中,通过实证分析它们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分析得知,经济发展水平高和人口密度大并不是环境污染的借口,相反,它们有利于以更低的环境代价去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节省环境建设的成本;从提高环境效率来讲,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仍有待调整;外商投资对环境效率影响并不显著,从实证结果上不支持“污染天堂”假说;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的发挥,需要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循环经济和环境效率的负相关,可能是由于技术落后以及效率低下所导致的得不偿失;公共交通建设是减少尾气排放进而提高环境效率的良方,但是单纯的公交车网络已不能满足要求;新能源作为解决能源枯竭、降低污染的根本途径之一,随着其普及率的提高,对环境效率的提升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