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在猪育种中加强对猪攻击行为性状选择的必要性。但是,由于行为性状产生的生物学机制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受于当前技术和设备的限制,育种中大样本的猪攻击行为直接评估难度大。因此,找到与攻击行为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间接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了猪断奶混群后的攻击行为、体表温度、体表伤痕的评估及其生物节律变化,断奶混群后仔猪的攻击行为参数与其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和断奶混群后仔猪的攻击行为参数与血液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1、猪断奶混群后攻击行为、体表温度、体表伤痕的评估及其生物节律变化本研究选取了来自65窝胎次和40日龄左右的500头苏淮猪。将体重相近来自不同窝的9-10头仔猪混为一栏,共51栏。通过连续观察每头猪混群后36h的攻击行为,选出每栏中综合攻击行为指数(主动攻击次数+主动攻击时长×0.2)最大(AG)和最小(DO)的猪。测量混群前24 h和混群后2、24、48、72 h的耳根部皮肤温度和前躯、中躯和后躯两侧的体表伤痕。采集混群前24h和混群后2、24、48、72h栏位的唾液,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定唾液皮质醇含量。结果表明,混群后体表温度均有所升高(P<0.05),但是强弱猪之间没有差异。混群后2、24和48 h的唾液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混群前24 h的浓度(P<0.05)。在混群后2 h,AG猪前躯体表伤痕评分均显著高于DO猪(P<0.05),而其他区域的伤痕评分没有显著差异。发生在白天的主动攻击、欺负和对峙时间显著高于晚上发生的各个行为的时间(P<0.01)。攻击性强弱对混群后三天的日增重没有显著差异。2 断奶混群后仔猪的攻击行为参数与其生长和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试验猪同试验1,混群前1天对仔猪进行行为测试包括翻背测试和咬尾测试(行为测试),并且记录猪的日龄、体重、胎次和性别(个体因素),在各个时期的整体伤痕和体表温度进行测量和记录(生理因素)。将这三个因素和攻击行为参数14个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攻击行为参数与个体因素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攻击性状和生理因素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典型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行为测试包括Backtest测试和咬尾测试在典型相关分析中的相关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3组性状中日龄、性别、体表伤痕评分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通过对攻击行为和各个时期体表伤痕评分的典型相关分析,发现攻击行为和混群2 h的体表伤痕密切相关(P<0.01)。攻击行为和各个时期的体温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3断奶混群后仔猪的攻击行为参数与血液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试验猪同试验1,采集500头断奶仔猪混群前24 h和混群后24 h前腔静脉的血样,根据试验1中选出的AG猪(n=51)和DO猪(n=51),用高效液色谱法(HPLC)测量血液中血小板中5-HT的浓度和血浆中单胺类化合物的浓度和用放射性免疫法测量血浆中T3和T4的浓度。结果表明,AG猪血浆T3浓度显著低于DO猪(P<0.05)。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对生理生化指标和攻击行为两组变量的分析发现,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734(P<0.05),典型相关分析说明血浆TRP浓度(r=0.45,P=0.002)和血小板个数(r=0.42,P=0.082)与攻击行为性状显著相关。本研究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成功建立了生理生化指标生物模型来评估断奶仔猪攻击性强弱。综上所述,体表温度在攻击行为强弱猪之间没有差异,断奶仔猪可以根据混群后2h的前躯的体表伤痕来判断攻击行为的强弱。通过对断奶仔猪混群后36h攻击行为的生物节律变化分析,发现猪的攻击行为主要发生在白天。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发现,体重与打架时长密切相关,体重越大打架时长越长,提示在体重较小时进行混群可减少猪的攻击行为。有较低的血小板中5-HT浓度和较高的血浆TRP浓度、较多血小板个数的猪,攻击行为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