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量的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存在弥散性伤害性抑制性控制(DNIC)镇痛效应缺失,本研究旨在通过电针治疗以腹痛为主症的IBS,观察远端或局部取穴对IBS的镇痛效应,探讨在DNIC机制缺失导致全身内源性镇痛效应受损情况下,针刺镇痛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该研究己获得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伦理批件号:B2015-055-02),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登记(登记号:ChiCTR-IPR-15006879)。招募对象为广东省中医院门诊以腹痛为主症的IBS患者,所有的志愿者均已签定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对照方法,将23名受试者随机分成四组:①局部穴位强刺激组(双侧天枢、外陵伤害性刺激)、②局部穴位弱刺激组(双侧天枢、外陵非伤害性刺激)、③远端穴位强刺激组(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伤害性刺激)、④远端穴位弱刺激组(双侧足三里、上巨虚非伤害性刺激)。强刺激(伤害性刺激):100%≤痛阈≤130%;弱刺激(非伤害性刺激):50%≤痛阈≤80%。针刺深度为1-1.5寸,以得气为宜,采取疏密波(2/100Hz),留针30min,疗程为2-3次/周,每隔2-3天1次,7次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疗效评价指标:压力痛阈(每次治疗前后均采用痛阈测定仪Vonfrey测定3次,取平均值),腹痛和IBS-SSS评分(均在治疗前、第一、二次疗程结束后、治疗后3个月测定)。结果:本试验预计招收40人,实际纳入23人,年龄在21-50岁之间,病程约在2-11年之间。患者基线特征的可比性分析中,两组年龄、病程、痛阈、腹痛分数、IBS-SSS评分等经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1)痛阈:组内比较:局部穴位强刺激组和局部穴位弱刺激组在第一、二个疗程结束后痛阈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局部选穴对痛阈的影响与远端选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1);2)腹痛评分:组内比较:在第一、二个疗程结束后,局部穴位强刺激组、局部穴位弱刺激组的腹痛评分较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结束后3个月,局部穴位强刺激组(P<0.05)、局部穴位弱刺激组(P<0.01)的腹痛评分较第二个疗程结束后均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局部选穴对腹痛的影响与远端选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1);3) IBS-SSS评分:组内比较:在第一、二个疗程结束后,四组的IBS-SSS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局部取穴无论是伤害性或非伤害性刺激对治疗IBS腹痛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而远端取穴对IBS无明显镇痛效果,提示在DNIC缺失导致内源性镇痛系统受损情况下,针刺镇痛宜以局部选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