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人才作为沟通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必将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翻译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国内关于翻译教学方法的实证研究较少。同时,研究者多以文学翻译为研究材料,而缺乏研究实用文体翻译教学。为促进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王初明(2016)提出读后续译的方法。读后续译是续论的实际运用。“续”促使理解和产出发生交集,所理解的是来自他人的表达,所“续”的是紧接理解上文之后的自主创造,两者因高低不同而在交互中产生拉平效应,从而将别人使用的语言变为自己会用的语言。读后续译因含“续”而产生的语言拉平效应相当明显,用于培养翻译技能应是不错的选择(王初明2016)。国内关于续译的研究鲜少,仅有两篇(许琪2016;王初明2018),同时,与续论相关的实证研究考察的多为“续”的协同效应和促学效果,缺乏利用认知科学的手段,对“续”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续译对中国大学生政府倡议书汉译英的影响。研究问题是:(1)实验组读后续译译文中是否存在语言层面的协同?(2)读后续译是否有助于实验组减少语言错误和提高译文分数,以提高翻译表现?(3)读后续译是否具有延迟效应?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以读后续译为任务的实证研究。本文将某大学24名英语专业大一新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名学生。实验分三周进行,包含三次测试。在第一次测验中,实验组在20分钟内阅读文章的汉英对照前读材料,同时对照组在20分钟内阅读中文前读材料,然后他们在30分钟内把第一段中文材料,即后续文本翻译成英语。在第二和第三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在30分钟内分别把第二和第三段文本翻译成英语。两组都在翻译的同时进行有声思维。结果表明,(1)在续译任务中,实验组的译文中存在与前读材料协同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具体表现为在三次测试中,实验组受试都比对照组使用更多和前读材料重复的词汇和短语,以及在第一次测验中,实验组使用更多重复的句子结构;(2)读后续译有助于提高翻译表现,表现在三次测验中,实验组译文中的词汇错误明显比对照组少,以及在前两次测试中,实验组所犯的形态错误明显比对照组的少,同时,在第一次测验中,实验组的译文得分显著高于和对照组的分数;(3)读后续译的延迟效应并不显著,因为第三次测验中,虽然实验组译文中的形态错误比对照组的少,但两组之间的错误频率并无显著差异,第二、三次测验中,两组之间的句法错误频率也无显著差异,同时,第二、三次测试中两组之间的得分并无显著差异。这些发现为这三个研究问题提供了确切答案。总体而言,读后续译具有较强的即时协同效应,但延迟效果有限。研究结果表明,读后续译有助于提高汉译英的质量,为提高学习者的翻译能力提供了一种操作性强的并且有效的翻译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