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来武汉主城区出让用地的开发强度指标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zj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的载体和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土地供应与保障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化建设与发展空间、潜力和方向,土地开发强度的调控则成为城市提高土地有效利用和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调控人口密度、塑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及环境品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追求经济效益的趋势日益高涨,给城市的空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作为直接指导城市开发建设的规划重要指标土地开发强度,如何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同时,促进空间环境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对规划控制指标科学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武汉主城区为例,通过剖析1990年代以来武汉主城区批租用地的开发强度指标(容积率、建筑高度)数据,总结开发强度指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现状分析为基础,从理论研究、经验判断和数据分析等多方法、多角度对影响土地开发强度分布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武汉市主城区土地开发强度现状与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空间环境的分析、评价,探讨武汉市主城区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思路,为下一步科学编制各层次规划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建筑的多元表达提供了多种可能。由尤金·维奥雷·勒·杜克倡导,经奈尔维发展的结构表现主义风格的建筑,近一个时期以来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特别
本文将中国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出现的,对于理性主义建筑形式盲目模仿,而最终的设计成果却十分缺乏合理性的现象,称为伪理性现象。通过回顾词源学、哲学和建筑学范畴的理性概
2002年后,上海青浦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城市营造活动。随着大量知名中外建筑师的参与,以及政府的积极推动,青浦已经从一个传统的江南水乡转变成为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最前沿,也为我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新先锋派对功能主义批判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之盒。在数字化操作的今天,人们突然发现历史先锋派孜孜以求的“创新”突然之间变得是那么唾手可得。一方面
学位
1998-2006年间同里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先后实施了一大批建设项目,伴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古镇的物质空间、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总体上来看,保护区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旅游发展和
多年的快速城镇化使我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挥之不去的诸多“病痛”:城市人口骤增、城市密度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空间杂乱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趋于相对完整的动态过程。以共时态的视角观察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由于构成元素的多元差异所积淀形成的碎片需要通过多种手段予以缝合以维持其健康有序发
传承与创新一直是建筑师探讨的热门课题,它不仅要求建筑师能够发掘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而且要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元素。中国传统楼阁建筑在单体设计、群体组合以及与环境
我国的公共建筑已成为耗能大户,安徽省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鉴于江淮地区在安徽省的举足轻重地位,研究江淮地区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策略,对于改变目前安徽省的公共节能设计现状,无
现上海市宝山区的历史建筑“小白楼”是吴淞地区现存极少数的近代历史建筑之一,由于置身军港之中,它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认识和发掘。本文从历史环境、特征及演变、保护与